一片痴心在课堂——《湖心亭看雪》镜头点评 肖培东

标签:
教育肖培东语文学习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湖心亭看雪》至最后,见那舟子自语,就会想,若我是舟子,会有一句怎样的喃喃。思来想去,总觉难及这句“痴”言。这个尾声,融点、染于一体,把一个“痴”字写透,可谓文情荡漾,余味无穷。舟子“喃喃”为哪般?陈东生老师却早已跳出我的思维,在这舟子的痴痴自语里摇荡出一条教学新路。不说张岱不谈金陵客,仅在这极易被读者忽略甚至有些鄙夷的舟子身上用足功夫,一串追问,终读出舟子的痴情来衬托张岱之痴。“阅读不要戴有色眼镜,也不要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要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陈老师这番话,不只是说与学生听。都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事需痴心,教语文,亦然。
于作者,字由心生。于教者,课由心生。你的心是怎么样的世界,你的课堂就是怎么样的天地。痴于语文,你会很自觉地拓宽自己的语文教学视野,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铺设更多的路径。读张岱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想到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江雪》好句,金军华老师设计了穿越时空的一遇——若张岱和柳宗元在西湖相遇,他们会成为知己吗?一诗一文,都写了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仔细品味,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金老师匠心独运,构成了再次教学的资源,并做了很好的课堂演绎,这里饱含着金老师读书教学的那份真心。课堂上学生借一番“知己”辩论,最终走进了两位文人的精神世界。痴于语文,你才会乐意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捕捉到他们的阅读新体验,用敏锐与机智去发现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的潜在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多元感悟。厉毅老师正是因学生的“绝”问获得了教学的美丽的生成。“我觉得‘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挺耐人寻味的。”这个冷不丁的声音给厉老师另一种教学提示。张岱的“绝”是“消失”之意,它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但走进文本深处细品,文章处处妙绝。原来,“绝”中有新意,一“绝”通全文。这份尊重和灵动,都因醉心于教学融化而出。杰克•凯鲁亚克说:“在路上代表过程和自由,通向被我们称为理想和爱的远方。”理想和爱,既是远方,也是我们通向远方的起点。一份痴心交付语文,语文就会还我们一份安宁和几点灵动,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垫下创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