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2015-01-13 18:23:47)
标签:

肖培东

语文学习

分类: 我们的阅读

                舟子“喃喃”为哪般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生:“喃喃”是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表明舟子心怀不满,抱怨作者。

师:抱怨什么呢?

生:抱怨作者大冷天出来看雪,让自己跟着受冻。

生:抱怨作者等人喝酒,却不让自己也喝口御寒。

生:还在骂作者等人痴呆傻,这样寒冷的天气,不在家猫着,出来看雪,并且还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师:从“喃喃”品出不满,从哪儿能品出舟子的“辱骂”?

生:“痴”,应该是贬义词。

师:带“痴”字的贬义词有哪些?

(生列举痴呆、白痴、痴心妄想、痴人说梦、装痴卖傻等)

生:老师,“痴”也可以贬义褒用。比如痴情、痴迷、痴爱、痴心、如痴如醉等。

师:看来,单凭一个“痴”判定舟子的心理,是不充分的。大家再咀嚼一下,还能品出什么味道。

生:我觉得不是辱骂,是赞叹。请看“相公”一词的解释:旧时对文人的尊称。舟子用“相公”称呼作者,是尊重的。

生:既是赞叹,为什么不大声说,而要小声说?

生:可能觉得自己是下人,不该随便说话,又忍不住心中的敬意,所以“喃喃”。

师:你是说,“喃喃”是舟子内心敬佩之情的自然流露?

生:是的,是自言自语。

生:老师,我觉得舟子是在对作者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还有像您一样痴情的人啊。”

师:我们把原句改成“莫说他痴,更有痴似他者”,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生:不要说他痴情,想不到还有像他一样痴情的人。这才是自言自语。

生:这样也能读出敬意,只是表达的力度不如原句。

生:嗯,从“相公”一词上,的确可以感受到舟子的赞叹。

生:句末感叹号也有啧啧称赞的意味。

生:是啊,如果是自言自语,句末应用句号。

师:看来,舟子真是觉得下人不该多嘴,可是内心充满敬意,忍不住弱弱地对着作者轻声赞叹。来,齐读一下,读出这种矛盾心理,并思考:舟子赞叹、敬佩作者什么?

生:敬佩作者“痴”,对雪一片痴情。

生:痴迷于白雪皑皑的世界,大冷天出来看雪。

生: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阔大世界,如痴如醉。

师:是啊,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不过,痴迷于此的还有亭上的两个人,两相比较,舟子更敬佩谁?

生:亭中二人。从“更”字可以读出。“更”是“还”的意思,表示更进一步。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用“更”字不是说舟子更敬佩亭中二人,而是说亭中二人的行为引发舟子的惊讶。在舟子眼里,作者痴迷看雪,是个特例,由衷敬佩;在亭中看到二人不畏严寒,边对坐饮酒边看雪,敬佩之余,心生惊讶,想,他们为什么这样痴迷看雪呢。

师:是啊,舟子知道作者痴情于雪,亭中二人的行为又引发舟子的惊讶,想进一步知道作者痴迷看雪的“所以然”,这在“更”字上体现出来。

生:舟子对作者“喃喃曰”,似乎正是想让作者说说痴迷看雪的原因。

师:“喃喃”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舟子当时的情态,你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一边撑开船,一边用敬佩的目光望着作者,弱弱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原来还有跟您一样痴情的人呢!”见作者像没听见似的不理不睬,于是一路划船,一路低头思索,嘴里还情不自禁地咕哝着:“他们为什么这么痴迷看雪呢?为什么呢?”直到船头触到岸边才如梦方醒。

师:很好,你形象地描绘了舟子当时的情状,使我们如临其境。根据他的描绘,谁来评价一下这个舟子?

生:舟子极想走近张岱,又感觉低人一等,不敢明问,只好“喃喃”,他好难为情。作者如果放下清高,是可以把舟子发展成知音的。

师:你很体谅舟子,也算是舟子的知音了。

生:我觉得也可以用“痴”评价舟子,他也是一个“痴情”的人。

师:的确,喃喃中有敬佩与赞叹,有惊讶与不解,也有想走近又不敢的矛盾心理。舟子执着、专注的想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显出他本真自然的可爱性情,用“痴”来形容他也是很恰当的。可是,历年来,人们都把舟子看作俗人,说“痴”是俗人之见,实际是因为舟子是个下人,不肯和他深入对话的原因。希望我们今后阅读不要戴有色眼镜,也不要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要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顿与不顿间的对话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三中  陈淑君

师:同学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三个“与”字去掉,变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表达效果如何?请大家比读一下。

生:“与”是连词,就把这“天云山水”连在一起了。

生:我却觉得顿号也可以有这种连在一起的感觉的。

生:顿号,就多多少少有停顿了,而“与”让眼前的事物紧紧相连了,密不可分。

师:这样有一种无缝对接的感觉,是吗?

生:而且三个“与”字,给人以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感觉,而顿号就好像是有明显的界限。

生:加顿号,仿佛成了四幅各自的画面。

师:这样也就会破坏了苍茫迷蒙的整体美,表现不出磅礴浩渺的气势。大家再读读,从读上也来感觉一下。

学生读。感觉读起来原句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美。而改句读起来一顿一顿的,显得生硬。此时,我又问同学:“能不能用‘云’字开头呢?”讨论又继续了。

生:原句强调“天”,“天”就是大自然,有一种赞叹大自然与万物和谐之美的意味。

师:怎样读出这种和谐之美?

生:“天”可重读,“与云与山与水”稍微加快语速连读。

师: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和谐之美读出来。(生读)

师:既然“与” 不可或缺,那改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吗 

生:“与”字表示并列,再用顿号显得多余。

师:那下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与”字前为什么要加顿号呢?我们把“与”前的顿号去掉,对比读一读。

生:这个句子太长,用顿号表示短暂的停顿,如果去掉顿号,读起来感觉憋气。

生:顿号表示湖心亭与“余舟”之间存在距离,作者正划船前去。去掉顿号,好像船靠上湖心亭了。

师:哦,为了不憋气,并且显示湖心亭与“余舟”的距离。那把“与”字去掉好吗?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轻声地读这句子。

生:我觉得保留“与”字更连贯些。

生:这个“与”字似乎有想与长堤、湖心亭等融为一体的味道。

生:怎么会融为一体呢?

生:这……还是让老师你来说吧。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这“与”既是连词,又暗含着作者要和苍茫天地、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思想,另外,前写静物,后写动物,用“与”表示泾渭分明。

生:那么,什么时候该用顿号,什么时候可不用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像“天与云与山与水”不顿,是为了表达大雪三日天地浑然一体的壮观与和谐,同样,“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顿,也是为了表达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大家将这三个顿号联系起来品读一下。

……

生:顿号应该有强调作用,强调“一痕”,突出雪中西湖景物的模糊;强调“一点”,突出亭子在湖中的小巧;强调“一芥”“两三粒”,则突出船与人的渺小。

生:是用雪中事物的模糊与渺小反衬雪大。

生:衬托雪夜西湖视野的开阔,天地的广阔。

我又试着引领学生从句子包含的感情去思考。

生:我从顿号中读出了作者独立雪中的冰冷。

生:顿号似乎是作者在雪中悲叹,悲叹自己的卑微渺小。

师:明白了吧,后一句用顿号与前一句不用顿号一样,都是缘于看雪情。来,朗读一下,读出天地一体的壮观,读出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那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粒”的深沉感慨和冰冷心绪。(生读)

师:说明一下,“顿”不仅限于顿号,也包含逗号、句号等停顿在内。下面我们来朗读下文,试着在“不顿”处顿开,在“顿”处不顿,进一步体会“顿与不顿”的妙用。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可以理解为“一童子烧酒,炉上酒正沸”,如果写做“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就不恰当,酒可以“沸”,炉火怎么能“沸”?

师:这句话中有怎么样的感情?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起来连贯流畅,也可以想见作者雪夜遇知己的喜悦。

生:用顿号顿开,好像只是记叙所见,心中波澜不惊;不顿,似乎感到作者眼睛一亮,喜上眉梢。

师:一见如故。不仅酒沸了,炉“沸”了,雪夜里那颗冰冷的心也顿时“沸”了,这叫通感。不顿,意味无穷啊。

生:“见余,大喜曰” 之间不用逗号也可以表明亭中二人对作者一见如故。为什么要“顿”呢?

教学因这顿号渐入佳境……

 

 

                        易被忽略的“炉正沸”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白坤峰

        师:本文的主格调是苍冷,可有一处却是滚烫的,有人看得出来吗?

    学生读书,思考。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小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正旺,酒咕噜咕噜地响着。

    师:江南的学生读这句话,更有体会。“酒”是黄酒,江南人自古就有在冬天煮沸黄酒慢饮以驱寒活血的习惯。“炉正沸”是全文唯一的“热点地区”,但这点微弱的热力能驱走无边的寒意吗?当然不能。请同学再找出直接或间接表现天气严寒的句子。

    学生找出“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等句。

    师:那么,作者写这些与“炉正沸”有关联吗?

    生:有,正是因为如此严寒,张岱才会本能地注意到“炉正沸”。

    生:况且他自己也带着“炉火”呢。

    生:正是因为严寒且没有其他游人到来,所以那两个素昧平生的金陵游子才会惊喜地拉住作者同饮热酒。

    师:同学们理解得挺好。现在,大家一起看注释,能知道此文选自哪本书写于哪个时期吗?

    生: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朝灭亡之后。

    师:《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朝花夕拾,是故国追思,是满心苍冷且无由排遣,是在想象中重游了一次冬天西湖。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表明作者“心寒”的证据吗?

    生: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注意到“炉正沸”正是因为他内心是悲凉,所以他才有意无意地写上这句话?

    生:这是为了衬托心里悲冷,他肯定是精心地写上的。

    师:钱钟书说,快乐或痛苦都是源自精神,而与外在没有太大关系。假如张岱是快乐的,是昂扬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式的,那他至少不会如此身寒心寒,当然也就不会特别注意“烧酒,炉正沸”。文中还有没有与“炉火”有关的字词句?

    生:“拥毳衣炉火”,作者本人也带着“炉火”呢。

    师:好,那他为什么不写自己烤炉火的场景呢?

    生:我觉得用不着再写自己吧,他既然带来了,肯定是要烤火的。写别人“炉正沸”就够了。虚实结合,效果更好。

    师:那张岱为什么不与客人一起烤火呢?客人的炉火正旺,客人热情好客,如果再加上自己带来的炉火,岂不是更加温暖热闹?

    生:估计是他不想与客人混在一起,他的心是悲凉的,所以他不愿参与热烈的场合,而客人恰有个热烈的性子;所以张岱上船走了,另找地方呆着,体味苍凉。

    师:非常好。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张岱比别人少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了吗?

    学生一愣,继而思考,发言。

    生:酒。

    师:对,酒,他没有带酒,而且客人热情地劝酒,他才是“强饮三大白”,江南黄酒的度数不高,但作者是“强饮三杯”——能不能用张岱酒量太小来解释呢?当然不能。按说,在大冬天的西湖之上,围着炉火,慢慢地喝上几大杯热腾腾的黄酒,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但作者为什么自己不带酒,也尽量不喝别人的酒呢?

    学生转入思考,细细地阅读。

    生:因为酒可浇愁但也可能麻醉。作者肯定是想一个人真切地品一品苍凉、寒冷。

    师:作者在回忆中重游,在回忆中落笔,现在,我们也跟着作者漫游冬天的西湖,再继续寻找还有哪些事物能表明作者的心寒。

    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都很孤独凄冷。

    生:我觉得“人两三粒”,表明了更大的苍凉。

    师:能结合到文中的词句来思考,真是个好习惯,还有吗?

     生:时间上也能说明,作者是在“更定”,也就是晚上八点左右来到湖心亭。在冬天,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很冷的时候,游人肯定极少,但这也正暗合其内心的至冷。

    师:你理解得很透。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地体会到了一位明代遗民的无尽悲寒,如果炉火及热酒连“两三粒人”都不能暖透,那它更烤不暖遥远的“长堤、湖心亭”。张岱静静地烤着自己的炉火,却烤不暖自己,烤不暖江南,更烤不暖故国与时代。

    生:老师,他在此文中回忆起“崇祯五年”,这个纪年本身,就代表着苍凉绝望吧?

    师:太对了,“崇祯五年”距张岱写此文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他记忆中的两只小炉子,温暖不了整个的崇祯时代。为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炉沸心寒湖雪冷,江山易主故国情”。

 

 

                       假如张岱遇到柳宗元

                            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中学 金军华

 

上完了《湖心亭看雪》,出示幻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读一读。

师: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假如时空可以移植,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以柳宗元为知交吗?

生:我觉得会的,两人有很多相似处的。

生:应该会的。柳宗元追求的“境”与张岱追求的“境”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写了雪后的景色,都写出了环境的冷寂。

师:是的,两篇文章所表现的“境”是相同的:天地之间都是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西湖雪后冷寂的特点的?选择有关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上着眼,写出西湖大雪三日后的空阔、冷寂、肃杀。

生: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生:这个“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的静寂,人和鸟都不敢做声。很冷寂!

师:对!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如何突出“冷寂”特点的?

生:山上的鸟飞绝,路上的人踪灭,一个“绝”和一个“灭”字,突出了“冷寂”特点。

生:诗人写“千山”、“万径”,写出了浩瀚无边的背景,更衬托出环境的冷寂。

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万径”表现了背景的“宏大”。课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也勾勒出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景色。

师:背景都很宏大,品析的很好!这个“与”字有何妙处?

生:“与”字三处叠用,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生:作者从上到下细细写来,天、云、山、水,一幅阔大的西湖雪景!

生: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

学生继续讨论。教师提醒从形象上分析。

生:两篇文章还都写出了“小”。《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写的是远景,显得很渺小。课文中的“痕”“点”“芥”“粒”一个比一个小。

师:能够抓住关键词来评点。用“一痕”来写“长堤”等,这种写法叫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文中作者变换视角,把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师:和本文相比,《江雪》主要使用了什么写法?

生:小学老师说是烘托手法,以大背景来烘托“孤舟”、“渔翁”的渺小、孤寂。

师:刚才同学们主要是从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相同的“境”来赏析课文,作出两个人可以成为知交这个判断的。有没有不同看法的?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

生:我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文中虽然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的“境”相同,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不一样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传达的“情”却是不一样的?

生:两篇文章都写到了“独”字。“独往湖心亭看雪”和“独钓寒江雪”,但表达的情感好像不太一样。

师:你的感觉真好。课文中明明是作者带着舟子去的湖心亭,这里为什么用一个“独”字呢?

生:有舟子在,视作无人,显示出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生:“独”字写出作者不想被人看见、他也不想看到别人的那种不随流俗、遗世独立。

生: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

师: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独”字传达出文人雅士式的高傲孤寂!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那《江雪》中的“独”呢?

生:《江雪》中的“独”给人更为孤独的感觉,柳宗元显然是在官场上失意了。而课文中的“独”包含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柳宗元参与变法失败,仕途受挫,十分失意,在渔翁这个形象身上有所寄托他的失意和伤感。

你还说到了课文中的“独”体现了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让我感到了张岱的痴迷。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

生齐读。

师: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因此,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不同的。

 

                           突如其来的“绝”字

                                浙江省永嘉中学   厉毅    

《湖心亭看雪》文字并无奇崛艰涩之处,可是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怎样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将这些耐人寻味的地方“一网打尽”呢?我便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在文中读到的耐人寻味的地方。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到以下几个词:“独”,明明同船看雪的还有他人,却为何偏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看来这“独”并非左右无旁人,而是作者心境之“独”,情怀之“独”,难于言说之“独”;“痴”,明明是舟子俗人之见,却真被张岱听得真切,记得入心,作者确是痴情于这孤绝幽远天人合一的美景,痴情于这拔俗超脱相逢恨晚的畅饮,痴情于这孤高冷峻不降人格的志趣;“一”,虽是一个数词,用在不同的地方却能显现出不同的功用来,“上下一白”的“一”字,可作“全,都”之解,顿显湖光天色之广阔,而“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则将置于天云山水间的堤亭舟化为轻微纤细之物,真可谓着“一”字境界全出;甚至我想到了学生可能会说“孤”说“癫”说“狂”说“雅”……

信心满满的我就带着这些词去上课了。刚开始,课上得很顺利,学生也都如我预期地找到了这些耐人寻味的词语,虽然讲得都还很浅表化、单一化、生硬化,但通过我的加工、修饰,也能达到一些预期的效果。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冷不丁地说:“我觉得‘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挺耐人寻味的。”学生联想到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说这“绝”字写出了大雪三日到处冰天雪地的情状,这不是挺绝的吗?是啊,这一“绝”字除了形容人鸟声起到写景传神之外,的确还可以有别的发挥,为什么不抓住这突如其来的“绝”字?于是,我灵机一动,因势利导说:“没错,这里确实写得很绝,那么请问,你还觉得文章‘绝’在何处?”

这时,学生的思维好像被点燃的爆竹一下子炸开了。之前,学生似懂非懂的高谈弘论终于有了一些接地气的实质。

一个同学抢着说,正如前面的同学所说的,这个“绝”字本身就很绝,它修饰的是“人鸟声”而非“人鸟”,这表明人鸟都只是在冰天雪窖龟缩寒噤,默不作声,同时,它还照应了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

另一个同学说,这里的几个动词用得很绝。“拥毳衣炉火”,一个“拥”字,一个活用动词的“炉”字,将取暖之物贴身衬托出外面的地冻天寒,可是即使是这样,依然坚持要“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作者的行为高蹈。还有,“拉余同饮”的“拉”和“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用得也很绝,三人见面甚至都没互通姓名,就像是好朋友一样“拉”着“我”,“我”也不客气,一见面就酣畅痛饮,像是见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有一同学说,绝在数量词的运用上,虽然写的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这“一痕”实际上是这长长的堤岸,“一点”实际上是这湖心可多人在此畅饮的亭子,这“一芥”实际上就是作者所在的船,而这“两三粒”实际上就是“我”所在船上的人,为什么会使用这些表示微小的数量词呢?是因为雾凇沆砀的天地,视野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白茫茫。

我看学生的发言大有刹不住车的意思,于是也不忘适时的“敲边鼓”:“没错,因大而小。可是,这里却是有一个明显的疑问的——船上有多少人,难道张岱不知道么?为什么要用‘两三粒’?”

一个非常聪明而且细心的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最绝的就是这“两三粒”了。用“两三粒”一是因为后面有个“而已”,也就是罢了的意思,也就是说舟中人是无关紧要的,前面的我们说过的“独”字就可以表明实际上作者看雪的心没人能懂;第二,是因为作者是来湖心亭看雪的,所以他所有的心思都在雪上,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实际上也是侧面写雪。

……

渐渐地,绝景,绝情,绝人,绝文。一次灵活的“偷换概念”,却将一堂课盘活了。真是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