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齿岩寺樱桃寺关王庙冠山书院天宁寺塔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随北京古迹群海淀组在山西三日访古,路过山西阳泉,顺便补了一个第八批国保,平定马齿岩寺(国八),位于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马山村原名马齿岩,以村名为名字的小寺,当地人叫樱桃寺,寺门的砖匾额上也是“樱桃寺”,传说是因为寺中的木构中有樱桃木。这个寺的大殿木构很好看,断代为金代建筑,保存有清代佛传故事壁画。马齿岩寺不仅是古迹,还是革命文物,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师部曾设在此,指挥部队在七亘两次伏击日军,创造了军事史上“重叠设伏” 的光辉战例。其实,平定地区的国保在2018年7月都刷过了,活力金鸡的博客有详细记录,我最喜欢开河寺石窟(国七),已经记录过,而平定最早的国保文物关王庙(国四)、冠山书院(国七)和冠山天宁寺双塔(国七)均未记录过,这次一起记录。
1、马齿岩寺(国八),现仅存一进院落,原有布局不详,现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中殿,两侧建有掖门、东西配殿和耳房。中殿为金代原构,梁架为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平面布局采用了移柱造,将前金柱向两侧位移上施大内额。柱头铺作: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下施两卷瓣华头子,里转七铺作三抄隔跳偷心造。补间铺作每间一朵,外转同柱头铺作,里转五铺作出双抄偷心造。各梁枋结点均使用驼峰承托,山面前丁栿采用了掐瓣驼峰,其余各结点均采用了鹰嘴驼峰。柱头上卷杀和缓,拱头拱瓣为三瓣或四瓣,栌斗斗幽较深。寺内现存碑7通,石碣4方,均保存较好。两山墙和后檐墙保存有清代壁画32.95平方米。主题是佛传故事,采用的粉本比较少见,绘画线条流畅,笔法细腻。网上有文章说该壁画为元代壁画,被铅笔重描了一部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首先不是元代壁画,壁画历代重绘是寺观的维护传统,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就该列入保护范围,壁画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佛传主题的壁画很普遍,但地域性艺术差别很大,马齿岩寺中殿的佛传壁画很有趣,四金刚献钵图,四大天王的造型很古怪,感觉使用的粉本很老,但是降魔图中的妖魔鬼怪很卡通,摇着扇子煽风点火,没有一点凶狠的样子,感觉使用的粉本很时尚,总之,这一铺佛传壁画很有趣。
2、关王庙(国四),2018年参观,这是平定地区最有名的古迹,山西的第四批国保还是有点东西,正殿是有明确年款题记宋代六椽栿大木构,比较珍贵。叫“关王庙”说明建庙时间早,关羽还没有封为“帝位”,还没有关帝庙,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纪念关羽庙宇之一。关王庙位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屡经修葺。主要建筑有正殿、献殿、南北配殿、过门马殿、围插廊、戏台、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一个气势雄弘、古朴典雅、极具文史科研价值的宋代建筑群体。
正殿重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前檐设廊,当心间辟门,两次间设破子棂窗。廊下斗栱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檐下斗栱五铺作出双抄。殿内梁架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梁栿上驼峰、蜀柱、叉手等皆为宋代风格。殿内脊槫上有墨书题记为:“维南誉竦祖大宋国河东路太原府平定县升中郡白泉村于宣和四年壬寅岁三月庚申朔丙子日重修建记”,是建殿时的确切年代。殿内中央有束腰仰覆莲须弥式神台,塑像已不存。庙内现存经幢两块。元天历元年(1328年)残碑一通、明碑碣两块、清碑四通。
3、冠山书院(国七),2018年参观,最牛的是有一个道教石窟,三壁三龛,孔子,颜回和曾参,该国保由多组建筑组成,可以说遍布森林公园内,在山腰森林处有很多摩崖石刻,是我们搜寻的重点。冠山书院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据碑文记载,元至顺年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屡有重修。书院依山而建,由资福寺、崇古书院、吕祖文昌阁、夫子洞组成。夫子洞为明代所建,其余三组均为清代建筑。崇古书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 737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便门、南房、正房,两侧为厢房。正房为砖砌窑洞,单檐硬山顶。资福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吕祖文昌阁坐东朝西,分上下两层,上层文昌阁,面宽一间,单檐硬山顶,下层吕祖洞,为砖砌窑洞。夫子洞现存3窟,明嘉靖五年(1526年) 开凿。主窟坐北朝南,窟门拱拳形,北壁设坛基,上雕石像3尊。主尊为孔子,两侧是颜子、曾子,东壁嵌新修夫子洞记石碣一方,明嘉靖六年(1527年)立。冠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冠山书院、夫子洞和仰止亭等处,而且都与古时人读书立志、学问报国的主题有密切关系。如"云中坐论"、"仰止对真"、"状元"、"静修"、"心目害然"、"砚池"等等,多为当时名人题书。
4、冠山天宁寺双塔(国七),2018年参观,双塔在居民区的高坡处,现在是社区小公园,属于平定县冠山镇南营街。双塔外观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八角三层楼阁式砖塔。有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据清光绪 《平定州志》 记载,天宁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2005年重修时,在西塔发现了佛骨、舍利子、西塔记事碑等一批重要文物,判定西塔建造年代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可见清代的州志记载靠谱。双塔塔身每层均设平座,塔从第 2层开始收分明显,通高约 21米。塔身外壁做仿木构砖雕梁柱,檐下和平座饰有仿木构砖雕斗栱,上下均为五铺作出双杪。双塔虽造型基本一致,但在结构和做法上仍有差异,如:西塔中空,用木板分隔楼层。东塔为实心塔,明嘉靖十八年(1559年)重修塔刹。双塔除均仿板门和直棂窗外,西塔还雕有毬文格子;东塔转角铺作则斜出批竹昂状耍头,西塔无此做法;东塔有普拍枋,西塔无。从建筑形制上对比分析,东塔应晚于西塔,但不晚于北宋熙宁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