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南、北吉祥寺,崔府君庙

标签:
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崔府君庙阁楼式山门杂谈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1、北吉祥寺,《中式营造》文章中介绍的北吉祥寺照片中有前排建筑,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拆除,形成较大的庙前广场区域,以一颗高耸的油松为标志物。整个寺院建在高岗之上,有两进院,约3000平米。寺院中轴线上有三座殿,原各殿名称已无踪迹,只好按顺序分别命名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其中前殿和中殿公认为宋构,特别是中殿的早期木构特点比较明显,根据墙碑太平兴国三年的年款,有民间人士给定为978年的建筑。木构细节介绍如下,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施隐刻栱。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中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后檐四铺作出单抄,补间斗栱为隐刻装饰。同样一个殿前后辅作不一样,这个有点怪,可能优先考虑建筑前面的美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北吉祥寺就是修的太新了,仅仅有大木构屋架可以欣赏。
2、南吉祥寺,在这里要感谢镇上党群工作室的老同志,热情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南吉祥寺在镇上主要街道上,我们去的时候发现街面上放着三具棺材,有人在上面现场绘画,打听半天也没听清楚,可能是当地的丧葬习俗,有三家人办理丧事,绘棺材是一种特有的传统。我们没有时间在村里转转,同路人博客上记录的千佛碑也没去,比较遗憾。
南吉祥寺,原名吉祥院。据《吉祥院碑文并序》碑载,宋天圣八年(1030年)迁至今址。也就是现存最早建筑过殿的时间点。有二进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布局完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过殿、圆明殿,东西两侧分布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禅房、夹楼。现存建筑过殿为宋代遗构,其余为金、元、明、清时所建。
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主梁是六椽袱的经典,单檐歇山顶。屋顶正中为琉璃方心,吻兽、脊刹、脊饰全为琉璃烧制。檐下斗栱一周,除柱头外,补间斗栱各一朵,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并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二柱。柱头卷杀圆和平缓,侧脚生起明显。明间前后设隔扇门,次间置窗,屋顶高大厚重,出檐深远。其中斜拱是重点,现存最早出现在大木建筑中的45度斜拱,样品珍贵。大殿内还有残存的壁画和梁架彩绘,整体梁架结构很精彩,不愧为宋式建筑的佳品。
3、崔府君庙,与北吉祥寺相距500米,建在石砌高台之上,为道教庙宇,说是两进院落,其实就是一进大院落,第一进院非常小可以忽略。长81米,宽41米,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拜亭和府君殿(玉皇殿),东西两侧为掖门、配殿、垛殿。崔府君庙又名显应王庙,做为道观是中国现存仅有的汉唐高台式建筑,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也是阁楼式山门建筑的时间点。我们在雨中匆匆掠过,道教建筑群就是喜欢奇形怪状的,感觉整体建筑群在雨中湿地的倒影比较好看,可惜没有拍出效果,当时仅仅被山门阁楼建筑二层的平座层所吸引,第一层因为不是木构建筑,平座层支撑拱从砖墙缝中伸出,也是第一次见到,只是拍山门没有好角度,周围遮挡建筑太多,有一道围墙最碍事,其用途不明,山门是阁楼式的样式也不多见,楼梯的设计也是砖木结合,很想爬到楼阁上层看看,未能成行。关于楼阁山门的知识是回家以后才知道的,这一点很羡慕那些提前做足功课的访古大咖们,楼阁山门是崔府君庙最早的建筑,文物局定为金代,依据是明代的地方文献,2009年有学者通过类比法提出是宋代中期建筑的论点,无论是宋是金,这么早期阁楼式山门就是珍贵,值得关注。
关于山门的介绍如下,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山门最古,为金时原构,五开间,两层,下层砖砌高台,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门框上线刻花纹,图案秀美。上层施平座及勾栏,粱架现整简洁,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鲜丽劲秀。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仅见于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