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光岳楼天主教堂孟庙济宁东大寺滏阳西八闸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2019年10月北京古迹群小分队在山东曲阜济宁一带五日刷保,行程2200公里,共刷41个国保,特记录若干篇,第八篇主题是11座寺观建筑和2处水利设施小合集,此行程所参观的寺庙建筑没有什么亮点,尽管聊城光岳楼和山陕会馆都是第三批国保,基本上都是明清建筑,只不过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我比较纳闷的是,算起来一路看了十来处国保寺观建筑,没有一个是佛教寺庙,比如上篇说的少昊陵(祭奠上古大神),本篇涉及的光岳楼(鼓楼)、山陕会馆(关帝庙)、吕仙祠、巨野文庙大成殿、孟庙、曾庙、周公庙、青山寺(惠济公庙)、济宁东大寺(清真教)、大名天主教堂和兖州天主教堂,山东孔孟之道的核心地带果然非常神奇,也没有一处是佛教建筑,反而全覆盖了祭奠上古大神、文庙、武庙、儒教、道教、天主教、清真教,这些宗教类公共建筑的外形五花八门,也就是为了刷保而已,印象最深的是兖州天主教堂的主教居住的建筑,外廊用普通砖砌筑的尖肋栱券设计,可以说是砖混建筑屋盖的精彩实例,代表当时国外早期砖混建筑技术的应用范例,弥足珍贵,做为此篇的封面照片,顺便记录一下两处水利设施,滏阳河西八闸和兖州金口坝,知识点来自百度。
1、光岳楼(3-65),光岳楼能成为第三批国保,主要是体量大,在明代古城阁楼建筑中是排行第一位的巨型建筑。聊城古城的中央位置就是光岳楼,四层飞檐结构,33米的高度,如同古城中心的一座灯塔,不仅是登高远望,俯瞰全城景象,也是古城防御的指挥中心,通过旗语,信息可直达古城城墙上任何角落,是冷兵器时代城堡建筑的范例。明代之初对聊城古城给予高度重视。网上介绍,光岳楼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砖砌楼基和四层木构主楼组成,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
2、山陕会馆(3-77),清代会馆建筑中能评为第三批国保,应该是出类拔萃的建筑群,木雕和石雕等建筑部件有清代的创新特色。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所以也称为关帝庙,
3、黄粱梦吕仙祠(7-756),以成语“黄粱美梦”为主题的道教道场,在全国也是孤例,邯郸成语天下闻的见证。现建筑是明代嘉靖重建,清代民国建筑为主,有上万平米的占地面积,主体建筑包括有钟离殿、钟楼、鼓楼、吕祖殿、东王母殿、西王公殿、卢生殿,卢生就是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做梦的书生。建筑中吕祖殿有点特色,而石刻中影壁“蓬莱仙境”还行,小字题刻显示是明代的,与吕洞宾扯不上关系,算是古代借文学作品之名而建的本土信仰小庙。
4、巨野文庙大成殿(7-1153)、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仅剩大成殿。现在建筑群是恢复的新建筑,我们去的时候正在闭门修缮。对大殿建筑没什么兴趣,反而是院内陈列两座比较完整的小石砌汉墓更吸引人,前几年挖电线杆坑偶然发现的,按原结构拼接陈列,其中一根羊头础十六曲线边石柱比较显眼,真是意外惊喜。
8、青山寺(7-1158)、属于道教寺观,雨神庙,有一个小碑林,元明清石碑不少,进山口还有一个明代的泰山行宫的石牌坊,可见历史传承有序。叫青山寺是因为所在山的名字叫青山,老百姓俗称青山寺而得名。寺院叫惠济公庙,最早的名字叫焦王祠,非常罕见的小神仙,我觉得与山西雨神信仰有关,惠济公属于神农的后裔,寺观始建于宋,现在是新翻修的清代建筑,依山而建,层次分明,掩藏在青山植被之中,果然是有仙气的求雨胜地。
10、兖州天主教堂(7-1779),教堂主体建筑已经毁灭,有老照片可瞻仰。所能看见的是兖州府主教公署旧址,也就是主教的居所(1901年建),极其周围的附属建筑群,依然可以感觉到兖州天主教建筑群的巨大规模和奢饰之极,说规模巨大,是因为周围可见早期砖混楼的残破建筑,当年这可是德国最新的砖混技术建筑,据说宗教建筑群的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征地1400亩,形成一个全国最大的天主教小社会。说奢饰之极,是因为仅仅一个主教的居住地,两层砖混建筑的装饰风格可以说达到极致,可能是当年同类建筑的巅峰。我第一眼就看见建筑外廊用普通砖砌筑的尖肋栱券,把砖拱的技巧推向了极致,德国人敢这么施工,真是服了。恭敬地贴出砖砌尖肋栱券为封面照片,其它建筑装饰细节可参考网上照片,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黏土砖装饰技巧,极简的奢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