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狮坊百寿坊,10座石质古迹合集

标签:
百狮坊百寿坊慈孝兼完坊大名五礼记碑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2019年10月北京古迹群小分队在山东曲阜济宁一带五日刷保,行程2200公里,共刷41个国保,特记录若干篇,第六篇主题是石坊石碑石桥等石质材料古迹小合集,其中以单县城内百狮坊和百寿坊为佼佼者,看网友宜宾客十几年前的博客照片,这里还是村口的样子,也不叫百狮坊和百寿坊,就是叫张家牌坊和朱家牌坊,属于清代上乘的石牌坊建筑,这种孝节牌坊表面上是表彰寡妇的,其实是家族势力的比拼,比如现在比的是豪宅豪车,乾隆年间比的是豪牌坊,从当地老百姓对石牌坊的叫法,张家牌坊和朱家牌坊,可以看出就是标识单县的两个大家族的百年荣耀。现在牌坊所在地已经看不出是村口了,完全是城镇的街心小广场,小孩里在牌坊下玩耍,夜里还有石牌坊的灯光秀,附近有商家店铺,当然有单县羊肉汤,我们当晚就住在单县,喝羊汤看石牌坊。顺便记录一下,此次行程中的慈孝兼完坊,巨野屏盗碑,曹植墓隋代碑,包括河北古迹,大名五礼记碑和狄仁杰碑,广府弘济桥,韩氏家族墓,少昊陵等石质材料古迹。
其实,三个石牌坊的历史背景差不多,都是乾隆年间的产物,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年代最早的是慈孝兼完坊,我喜欢其中的人物组图雕塑,这是百狮坊和百寿坊所没有的,这三座石牌坊都采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线雕等相结合的雕刻手法,造型优美,雕琢精细。是清代北方孝节石牌坊中的精品代表,村级孝节石牌坊中的顶级配置,也表示济宁地区的经济实力,而同时期南方的孝节石牌坊就比较简单,不仅体量上要逊色,结构上简单,也绝不会在石牌坊上所有位置都施以各种雕塑技法的装饰,这种无死角的雕塑装饰,让一座石牌坊变成雕塑技法的展示空间,雕塑作品本身远远盖过石牌坊的旌表意义,在我眼中,石牌坊就是一座清代雕塑技法展示的小博物馆。
1、百狮坊(7-1157),张家牌坊,结构描述如下,石牌坊为全石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正间单檐,次间重檐,歇山顶,通体雕刻,高14米,宽9米。建于乾隆43年(1778年),为张朴妻朱氏而建造的孝节坊。题记分布于正间上下双额枋、次间小额枋,正檐下有“圣旨”匾,匾额四周镂空透雕二龙戏珠,额枋框镂空透雕是石坊的精华之处。八根夹柱分八组雕刻百个石狮。每个大狮身上攀伏着五个小狮,狮座前左右三面浮雕圆形松狮图。这些石刻包含了近
2、百寿坊(7-1157),朱家牌坊,位置距离百狮坊100米左右,结构完全相同,不再复述。高13米,宽8米,建于1765年,为朱叔琪妾孔氏建。百寿坊因额枋框有近百个不同篆体的“寿”字得名。孔氏为曲阜孔家之公主。百寿坊雕刻内容有:狮子、龙凤、仙鹤,还有牡丹、梅花、松石、竹兰、宝象花、唐蔓草,以及商周秦汉时的金石图案。八根夹柱上也有大狮子,不同之处是夹柱三面浮雕不是狮子图案,而是传统的花鸟喜庆图案,牡丹蝴蝶,芙蓉牡丹,竹梅绶带,梅花喜鹊,春燕桃花,绣球锦鸡,水仙海棠,秋葵玉兰等,形成雕塑图案的小博物馆。
3、慈孝兼完坊(7-1156),济宁石坊,在济宁一中附近,同样是四柱三间五楼式,高11-13米(不是7米?),宽8米,进深2.2米,建于乾隆21年(1756年),为王怀远之后妻孙氏建,因坊正中有工部郎中史大伦所题“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慈孝兼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上有老下有小,都伺候的很好。而“慈孝兼完”背面的“数奇操贞”中的数奇,现在不常用,古代占法以偶为吉,奇为凶。数奇指命运不好。表示在逆境中的慈孝双全。此石坊与百狮坊最不同的是有人物雕塑,在石坊最显著的地方镌刻着“亲井臼”、“奉老母”、“教子读”等故事图案。我最喜欢夹柱大狮子上的武士造型,骑狮武士的设计很少见,这些骑狮盔甲武士借鉴了骑马的动作,代表了慈孝兼完坊的雕塑特点,可以称为“骑狮武士坊”。
4、巨野屏盗碑(省保),这个石碑是顺手看见的,没想到是块罕见的好碑。大周任史君屏盗碑,属于三绝碑的行列,即文绝、书绝、碑绝。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千余载,而石碑整体清晰无损。网上介绍,屏盗碑原位于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由于历代黄河水患淤积,该碑大部分被淹没于地下,暴露地面约80厘米。2002年,屏盗碑被发掘出土,移立于永丰塔之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能保存完好。该碑龟趺螭首,制式古朴,通高5.16米,宽1.58-1.42米,侧宽0.62-0.55米,碑首八条蟠龙,重约13.5吨,龟跌高1米,长2.93米,,宽1.6米,重约9吨,是一块合计22.5吨的大型石碑。此碑书法价值极高,有1543字,属于五代极品石碑,所谓屏盗碑,就是屏蔽匪盗之类的灾患,属于政绩纪念碑,网上有介绍。
5、曹植墓隋代碑(4-67),参观曹植墓是为了刷国保,曹植墓的神道及建筑都是新的,墓室不开放。三国时代要求简葬,1951年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大部份为陶制冥器。曹植墓最有价值的古迹是石碑,最重要的是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的神道碑。该碑是造像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中间设龛,龛内一主二仆,造像面容已毁。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除隋碑外,还有两块明碑,其一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其二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基本表达了后世对三国曹植的祭奠心情。墓前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字迹端正,保存良好。只有这些碑刻见证曹植墓的变迁。
6、大名五礼记碑(6-812),这个碑太有名了,在此行第一篇文章记录过,再强调一遍。这块号称“天下第一碑”经历比较特殊,出身是唐碑(840年),在唐代巨型石碑中算是形制比较完整,但是,在宋代(1108年)被磨平重新刻字,改刻《五礼新仪》,因此这块大碑又叫五礼记碑,有趣的是这些操作都是官方行为。后来,五礼记碑倾倒被埋在地下,碑已断为九截,鳌头也不知去向。1936年“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与石碑在原埋藏处合影。刘先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中记录到:“下午一时赴城东十五里的双台村,此村居宋大名府之中点,旧日城垣,虽已湮没,四周犹存土堆断续,尚可隐约辨其故址。知旧城范围,实较今城更为辽阔。村西南有巨碑倒仆地上,徽宗所书《五礼碑》也,高十一米六十厘米,约合营造尺三十六尺余,远非明、清诸碑所能望其项背,洵伟观也。”现在石碑高11.95米,宽3米,厚1.13米,重140吨,迁移到大名石刻博物馆,最近又加盖大亭子,成为大名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时间和保存完整性两个方面上讲,也是所有石碑之冠。
7、大名狄仁杰祠堂碑(G8-478),在路边捡的第八批国保,当时只是省保,没想到刚参观完的石碑升级了,唐代石碑,在大名石刻博物馆有复制品,便于拍照,而路边的真品因为有玻璃罩,我只拍到我们四人小组的合影反光。此碑是狄仁杰生祠碑,大名古称魏州,这里是狄仁杰当官的地方,当地人在狄仁杰活的时候建立生祠供奉,后来被毁,此碑建于812年,在原来生祠的基础上复建祠堂,所以,继续称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唐代历史的真是记录。碑体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座已无。
8、广府弘济桥(6-342),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由青石条砌筑而成,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
弘济桥外边券均有精美的浮雕和吸水兽。两端四小券外侧雕有龙、缠枝花等。桥面现存栏板内侧雕有虎、鹿、麒麟、花饰及民间典故等图案。
弘济桥在建筑结构及形制上与赵州安济桥基本相仿。清华小郭说桥上石板可以看到古生物化石。
9、莘县韩氏家族墓(6-260),唐代河北节度使的家族墓,父子二人及后世五代墓,852-874年,地上存有神道石像生石碑等石刻,为唐代地方官墓地石刻的遗存,研究唐代墓葬的珍贵资料。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我们夜晚赶到现场,用灯光匆匆拍照,墓地有专人值守,附近建筑是农产品交易街区。
10、少昊陵(G8-72),第八批国保,我们参观时还是省保,包括少昊陵和景灵宫遗址,少昊陵建筑是新的,是宋代国家级祭祀,祭祀传说中的上古大神。关于少昊,号金天氏,传为黄帝之子,五帝之一,分管手工业和农业,不太熟悉此大神。少昊陵中的陵丘设计非常奇特,用石条砌筑成一座类似无顶尖的金字塔造型,建于公元1111年(宋政和元年)。这种无顶尖部分的四方锥体几何造型很少见,简单说是四面梯形的立方体,边长28.5米,高8.73米,顶部边长12米,据说是少昊陵唯一的宋代遗迹,我觉得石条很新。其余有石坊和22块碑等明清石质古迹。
下篇内容:光岳楼等13座古建筑小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