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丁香花海寻佛造像溯源

标签:
法源寺丁香花毗卢寺五方佛造像杂谈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第一次在丁香花开的季节来到法源寺,这些植物的花海和香气才是最虔诚的供奉,简直可以直上九霄,而不是烟火缭绕的人造香灰,香神的旨意可能在某个历史节点被误解了。法源寺(国五)其实很小,被包围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之中,属于胡同中的“大寺庙”,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大悲坛和藏经阁,形成六进的院落,与那些著名的巨刹无法相比,每个院落都很小,小而精致。这次专程来法源寺不仅是看丁香花的胜景,而是仔细观察寺中塑像的细节,与传说中塑像的来历挂钩,收获不小。
1、天王殿的铜像,传说来源于大石桥胡同的拈花寺,该寺山门和大雄宝殿早已腾空,未进行修缮。拈花寺有著名的24诸天铜像,可以说是明代24诸天神像铜像版的标准器,其中的4尊天王像被分配到法源寺的天王殿,体型超过1米,东方天王的琵琶琴弦清晰可弹奏,为明代铜合金铸造的巅峰之作,其余19尊原来在白塔寺收藏,四方客拍过照片,现在未公开展览。法源寺有Hedda Morrison拍摄于1933-1946年间的老照片,天王殿的四大天王是彩塑,现在替换为明代铜像,因为尺寸与空间比例太小,不像常见的寺院制式,更像是博物馆的展厅,配合弥勒和韦陀的铜像,好一座完整仪轨的铜像天王殿。
2、大雄宝殿的木胎贴金罩漆塑像,三座大型华严三圣像是明早期的佳作,配合两边较小的六尊菩萨像,形成一佛八大菩萨的供奉仪轨,六个菩萨分别乘坐大象和麒麟,一般容易被忽略。六个菩萨的名称中有药上菩萨和药王菩萨,还有无尽意菩萨,属于法华经的范畴,华严三圣与法华六菩萨一起普度天下。两侧十八罗汉是清代的杰作,传说来自于承德外八庙之一的罗汉堂,与香山碧云寺罗汉堂为同一时期的杰作,在承德普佑寺现存178尊罗汉中有18尊借给北京某寺院,有机会对比一下。
3、毗卢殿五方佛,来源西四北三条护国圣祚隆长寺,该寺刚刚被腾空,还找到一块镶嵌在墙里的石碑,原来是居民大杂院。这种五方佛造像的仪轨很少见,为北京地区同款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尊像,总高5.65米的明代铜质五方佛像,极为罕见。造像实高4.58米,其上层为安坐在须弥座上的毗卢佛;中层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一小佛。铜像安置在高1.1米的石质须弥座上,座的四周镂刻着力士以及升龙浮云,自然古朴。最奇怪的是石须弥座部分沉入地下,这是搬迁佛像高度超过原建筑高度,只好出此下策,把基座下沉了一点,这是搬迁佛像的铁证。而五方佛造像可能来自明代的藏密,正定隆兴寺也有一座,法源寺毗卢佛造像可见菩萨手中持有金刚杵类的法器,这是隆兴寺毗卢佛造像所不具备的,与汉地传统佛教差别很大,这种可能由藏传佛教引进的金刚界曼陀罗造像,只在明代皇家和高级宦官内小范围流传,现在密教基本失传了,其复杂程度无法用佛教典籍解释,留下造像也是极为珍贵的文物精品。
4、
5、毗卢殿前的大石海及双层底座,每次去法海寺都要看看假的“渎山大玉海”,真的在北海团城,这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样子雕刻了一个石海放在真武庙原先的底座上。1980年,重修法源寺时,将大石海及双层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卢殿前。大石海又叫大石钵,外壁雕有海八宝的图案,底座雕有各种奇怪的海洋生物,双层石座中上层疑似为元代的原配底座,表面浮雕漫漶严重,其雕刻更加传神精细,这些元代和清代图案表达的内容没有专家解析。
6、悯忠台院中还有一具石雕香炉,也称为通体雕花石焚炉,有年款乾隆58年(1793年),雕镂精致,刀法细腻,清代佳作。在丁香花开的时节,石香炉更像是护花之神,屹立在花海之中,成为游客取景的最佳角度。
7、毗卢殿廊下两块石板线刻佛像,来源于金代圣安寺,圣安寺原有瑞像亭安置佛像,现在寄人篱下,背面的画像总不见天日,虽然是明代的线刻佛像,觉得很珍贵,好喜欢,以前写过博客,这次不贴照片了,很怀疑法源寺对文物的认识程度。
8、保存的房山北郑庄辽塔的佛像砖残片,这个必须给法源寺点赞,1977年塔永远消失了,在法源寺展厅里可以找到残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