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庵,禅宗一苇渡江传东土

标签:
初祖庵禅宗祖庭少林寺达摩祖师人鱼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随北京古迹群洛阳四日访古,在陈吉吉老师的指导下参观完宋陵及宋陵采石场,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这种按地理位置参观的顺序无疑中巧合了初祖庵的建造的背景。对于古迹的等级,初祖庵及少林寺塔属于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而少林寺属于第七批,差着段位。初祖庵供奉佛教中禅宗初祖达摩,壁画包括了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师,这些祖师与少林寺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证明,少林寺的建寺比初祖庵要早的多,在民国时期全部被毁,在《中国佛教史》书中,在禅宗发展的历史记录中,历代禅宗著名寺院和高僧均与少林寺无关,是近代电影和武侠小说的传播,加上少林寺主持自身的天赋,才成就少林寺今天的武神地位。而初祖庵做为宋代才开始祭奠禅宗的寺庙,为少林寺正根。天下都说少林寺,无人知晓初祖庵,初祖庵继续面壁,躲在少林的光芒下被人遗忘。
初祖庵与宋陵的关系见于网上的文章,宋代皇帝在巩县大修陵寝,因守陵的需要,于景德四年(1007年)割偃师、登封、巩县各一部成立了“永安县”。当时少林寺及其下院永庆寺均属永安县地界。1980年10月,在永庆寺旧址出土了《永泰陵探石记碑》,宋元符三年(1100年)立。永庆寺把少林和宋陵建造关联在一起。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段,登封县令向宋陵主管请求以修永泰陵的余力创修“面壁兰若”,获准后,乃于少林寺西北一公里处兴建,俗称“初祖庵”。由于达摩祖师没有住过少林寺,故于寺外另设兰若,以应“革律为禅”后对禅祖的崇拜;但兰若归少林寺管理,所以二者又合而为一。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少林寺为禅宗之祖庭了。初祖庵不仅是宋代营造法式颁布同时代的木结构建筑标本,也有宋陵石材和神道守卫造像的影子。
初祖庵最吸引人的是石柱上的雕塑,我把初祖庵石材雕塑归为三类,第一类当然殿中心四根高浮雕石柱,为十二棱柱(圆八棱柱),近似于圆柱,方便于浮雕的展示。高浮雕出四大神王像,前面两根石柱在门外也能看清楚,神王束发披明光甲,注意这里没有头盔,头两侧发带飘扬,远看错觉以为是牛犄角。双手合十,手腕上挂着宝剑的手柄坠绳,行礼的样子。我们幸运进殿看了后面两个神王,也不对称,东边这尊手拈持珠子,玩蛇呢,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就玩蛇,另一手持长刀,只有这尊有四大天王的影子。另一尊神王双手持金刚杵,持金刚杵这个神王是唯一带着头盔的神王,后面两个神王比较像守卫的姿势。这两个神王头上方刻精美的妙音鸟,并有色彩附着,少见的大尺度人头鹰爪妙音鸟形象的大浮雕。神王的后部,刻龙云、双凤等图样。让整体石柱有腾云驾雾仙气飞扬的效果。石柱上遍刻历代的题记,比如嘉靖题刻,还有北京名仕傅增湘的到此一游,但东柱有最早的题记,“广南东路韶州厂化具潼阳乡乌珠经堂村居奉佛弟子刘善,恭谨施此柱一条……大宋宣和七年(1125年)佛成道日焚香书。”这是把初祖庵定为宋代建筑的构件上的石刻证明,至少这根石柱是宋代捐的。
关于神王的形象来自于唐风,还是宋陵的神道守卫将军,根据无头盔的特点还是唐风贴切,其实,少林寺寺外(非塔林内)被遗忘的唐塔中也有类似的线刻浮雕,这些唐代砖塔中的塔铭和塔心室门柱门楣上的浮雕,都是少林寺历史的铁证和佛经的画面展示,弥足珍贵。这次重点拜访了法如塔、法玩塔、同光塔、行钧塔等老塔,塔林之外的唐塔未被很好的利用和保护。比如同光塔,建于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四方形单层亭阁式塔,高8.9米。塔心室为石制塔门,门四周有线刻图案。门上护法神像与初祖庵石柱上的护法神像大体相同,仅仅凭少林寺自己的古迹,就有神王唐风宋承的实例,这是玩笑话,少林寺景区任重而道远。
初祖庵第二类石材雕塑为十二根八棱檐柱,檐柱的雕刻,以童子戏莲(花生童子)最为突出,也是唐代佛教建筑石刻喜欢的装饰纹饰,佛国极乐世界的符号,我仔细看了石柱内外两侧,浮雕重点表现于室外面的露明部分,而室内侧雕塑比较简单,有的无雕塑图案。网上介绍,初祖庵正门两侧的石柱上,雕刻缠枝海石榴花和伎乐人物,所使用的乐器有钹、笙、排箫、琵琶、拍板等等。其它檐柱则刻出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荷花、卷草纹,间以童子、飞鸟之类。我最喜欢的还是妙音鸟的造型,与内柱神王头顶的巨幅妙音鸟互相呼应。
初祖庵第三类石材浮雕位于墙体下碱石板,俗称墙裙,分为外墙裙和内墙裙,因为外墙裙可以随意拍摄,是我关注的重点,这些墙裙石板石刻的年代不详,不一定和石柱同年代。天翔关注了石刻中一个小沙弥鱼,和尚上身加大鱼的尾巴的人鱼,说美人鱼不合适,叫美和尚鱼或和尚人头鱼,这条神奇的鱼,少林寺出版的画册《初祖庵石刻》竟然没有拍出全部的画面,漏掉了鱼尾巴,破坏了画面整体的意境。这里还有很多江河湖海中的神奇动物,我以为这是初祖庵没被发现的设计亮点。这些外部石墙裙描绘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达摩一苇渡江中的水的主题,形成一组海漫石雕,形象地把整个建筑托在大海(江)中,纪念禅宗一苇渡江,开创东土禅宗的伟业。这个石墙裙设计者是个高人,各种水中奇特生物让我想起刚上映的电影《海王》,只是缺一个拿钢叉的形象。
内墙裙的浮雕内容没有看全,参考北京古迹群莲莲老师的博客,内壁多有人物出现,网上介绍,初祖庵“大殿石墙基内外的石刻浮雕则以惊涛骇浪为背景,水波中有龙、蛟、蛇、鱼、蟹、龟、螺、蛙、海马、人头鱼等水族,内壁有骑鹿仙人、罗汉观海、武士渡海等等,还有一组官宦朝拜图”。看来内墙裙石刻也是围绕大海和敬佛的主题,也可能是八仙过海的传统故事,可惜未能一一辨识。在祖庵后面的三圣母殿,有个清代的壁画,一群僧人围着看,大水中一座木构建筑,也可能隐喻着初祖庵的海漫石刻,把初祖庵托在海平面上,把禅宗初祖东土创业的伟绩比喻成与佛祖海上说法的盛景一样的高度。禅宗祖庭,一苇渡江,开创东土伟业。而墙裙石刻正是纪念一苇渡江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