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石窟,日光阴影增其美

标签:
青州古迹云门山石窟龙兴寺窖藏佛像驼山石窟隋代石窟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云门山并不陌生,十几年前就来过,是山东青州的旅游胜地,名声远超驼山石窟,其实就石窟文物而言,云门山石窟是并入驼山石窟的名下,才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为旅游胜地,海拔400多米的云门山满山是历代积攒起来的大字石刻,数不清的摩崖刻字,也有唐宋时期的石刻,这也是让云门山扬名立腕的重要资本,只记得在明代的大“寿”字前面拍了照片,而对石窟的印象几乎没有。这次专门为石窟而来,顺便登高看日出,体验一下青州人民早锻炼的幸福。当第一束晨光照射在云门山石窟面的山岩上,让我顿然醒悟,1、2号大佛龛的位置果然是个好风水,梁公所说“像不在窟中,乃摩崖作龛供养,日光阴影,实助增其美。”,而每天晨曦和黄昏的光线,让大佛龛都有不同的魅力。
我的关注点在第二窟的协侍菩萨裙飘带上的仿刺绣图案有争议,喆师的文章写道,“第2窟之上的所谓“合观图”(密宗双修)更被吹嘘成青州佛像一绝。其说主要是源自于1984年夏,日本著名佛学家、东京大学教授镰田茂雄先生率领日本佛教考察团来到山东青州云门山考察石窟造像。回国后不久,他复信称,云门山石窟有一绝——在北齐时期第二窟左胁侍菩萨的裙带上雕刻着一幅密教男女“合欢图”。并说这是他以往见过的同时代佛窟中所没有的。现场我是仔细辨认了这幅所谓的合欢图,感觉镰田茂雄所谓的合欢之说,不能信服。”我信喆师,有文章说图案是一组双人角力图,我觉得也不是,我感觉更像一组化生童子嬉戏图,脚踩莲花,双手相博,花(化)生童子与佛教信仰相符。实际上最初的考证就是化生童子,只是经过日本人的折腾,这幅图成了云门山佛造像的特色,被标注在景区介绍牌上,炒作成为旅游的噱头,有点上当的感觉。
云门山石窟有5个石窟,其实为1、2号两个大佛龛和3、4、5号三个小石窟,被破坏的很严重,无法与驼山石窟比较,不在一个数量级。1、2号大佛龛是核心佛像群,两个大佛龛附带有47个小佛龛和十几处题记,佛龛宽度3米以上,深度分别为2.6米和1米,主尊和菩萨像都超过2米高,可以说是巨型佛龛了,1号龛的主尊衣饰上有钩纽装饰,并不多见,把协侍菩萨和有头像的老照片放在一起,感觉被凿掉的脸不影响菩萨的魅力,可能是我的年龄早已过了看脸的年纪。剩下的三个小石窟,也就1.5米见方,主尊佛像0.4米,从规模和造像精细程度都无法和1、2号佛龛相比,石窟的内部形制保存比较好,石窟门外观没有任何修饰,我对比了三个石窟的主尊像,都是垂脚的坐姿,脚下所踩的莲花不同,这是唐代民间的作品,有点敷衍,力士的扭曲身姿还可以拍拍。总体来说,云门山石窟群只能算是隋代青州石窟的演示版,预告片,而真正能代表青州石窟的隋代样式,山东地区最大的石窟群,必须是驼山石窟,下篇介绍驼山石窟。
参考文章:《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古迹寻游的部分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