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搬迁文物,及晋中26座寺院记录

标签:
晋祠晋祠藏华严经杂谈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随北京古迹群山西中部访古,四日的行程,合计写了十五篇文章,其中一篇记录11处古塔,6篇砖石材类单体古迹,7篇寺观建筑,本篇是所有寺观建筑的总结篇,包含本次造访的26处寺院的点评,以便自己今后翻阅。
本行程访古的最大寺院当属晋祠,第一批国保当之无愧。虽然来过不止一次,每次的重点不同,细细看过宋代大型回廊建筑圣母殿、宋代奇巧建筑鱼沼飞梁,拍几张露在外面的彩塑,区分一下宋代铁人和后补铁人的细节,就开始找石碑和石刻。晋祠现存碑碣中,先找到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还有一幅李世民的线刻画像,可惜,室内太黑,照片不给力。
随后去奉先寺找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晋祠藏华严经》是80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是经文方柱型石刻群。刻在四面石柱子上,除少数几块采用隶书,其余全由2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密密麻麻写满每一块石柱的每一面,甚至碑体上方,共计60万43字,年代约699—704年。
《晋祠藏华严经》 由于工程浩大,书法写手很多,小楷风格也就不尽相同:有明显隶意者;有魏碑遗痕者;还有的似王羲之小楷神韵,亦有行书笔意。虽大多数小楷是初唐风貌,但呈现着魏碑向唐楷的演变与过渡,甚至可看到之后颜真卿的宽厚与柳公权的清劲。此经文刻石对唐楷成熟风格、写经体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研究线索。
存放华严经石刻的奉先寺也不简单,原来以为是新的建筑,在现场发现几个殿不是新的,木材有包浆,上网一查,原来有不少搬迁文物建筑。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过殿、山门都是从各处搬迁而来的元、明建筑精品。其中大雄宝殿是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过殿是由汾阳二郎庙迁来,特别是山门,原名景清门,是晋祠早期的山门,真是卧虎臧龙,原来晋祠的老山门藏在奉先寺。
最后总结四天之内走访26座山西寺观,本想按时间顺序排列记录,用新颖的九宫格照片形式展示每个寺观的特点,无奈排版太繁琐,只好简单一些,按照自己的好恶先进行分类,总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一定要再去一次的,第二类是写过博客的,可以再去,第三类是一般普通的,纯阳宫很好,可以再去,霍州署很大,从故宫、保定总督府到霍州署和河南内乡县衙,中国四大古代官衙我都参观过了,新东西太多,没什么意思。第四类虽然是国保,没时间就不用去了,看看网友的照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