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岩牌楼,琉璃艺术的展示橱窗

标签:
碑楼太和岩牌楼琉璃牌楼介休琉璃杂谈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看《介休琉璃》一书介绍,我把介休琉璃建筑制品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屋脊装饰,包括:吻兽、脊刹、脊饰、搏风及悬鱼惹草,这种琉璃的应用非常普遍,不仅在山西,也是北京宫殿建筑的标配。第二大类是墙体装饰,包括:嫔伽、影壁芯、匾、楹联、雀替、彩画、斗拱及拱眼壁;这种琉璃应用很少见,比如九龙壁就是宝贝,琉璃斗拱和琉璃拱眼壁更少见。第三大类是非建筑装饰琉璃,包括:琉璃碑和立体塑像,存世仅有几件实例。所以说独具特色的太和岩琉璃牌楼,正是弥补了琉璃第二大类实物的空缺,也就是匾、楹联、雀替、彩画、斗拱及拱眼壁的琉璃实物,成为弥足珍贵的实物样品。
关于琉璃的色彩文章中也有阐述,说太和岩琉璃不同于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官方琉璃建筑,非常注重色彩搭配,以黄、绿色为主,并使用孔雀蓝色,作品立体感强,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透雕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掺入了大量的绘画技法,其图案皆不相同,有的还使用了晕染法,更加生动传神。还是专家说的到位,只是没有看到琉璃砖的安装方式,外墙体粘贴用的粘结剂是什么成分,竟然能保存到今天。
回到太和岩牌楼,标准的四柱三楼歇山顶形式,主结构为砖石结构,石条为基础座,砖砌主体,屋檐斗拱为木构,这些我们都看不见,因为整个牌楼的外表面全是贴满琉璃面,几乎是孤例。牌楼高8.5米,面宽9.65米,厚度1.55米。牌楼上琉璃砖上有“光绪丁酉年造” 的题记,是一个叫冀以和的大商家后人于1897年为村里的道观真武庙所建。这个翼姓大商家曾经是山西明末清初时期的首富之一,当时山西几个首富的资产富可敌国,超出清朝初期政府所掌控的资产,有专家说山西暴富经济是明朝灭亡的根源之一,疑惑。现在翼家早期泯灭无息,庞大的真武庙也荡然无存,只留下唯一的琉璃牌楼,无法辨识当年的胜景。太和岩牌楼的名字来自于牌楼上的琉璃匾,太和岩的名称与真武庙的道教传承有关,我只知道太和门和太和殿是皇宫中的大殿,而起名“太和岩”可能是道教中的圣地。据说在建造太和岩牌楼时,就地搭建琉璃窑,完全是根据设计现场烧制琉璃制品,所以能做到琉璃的全包效果。
山西介休是琉璃之乡,最得意的建筑是介休后土庙建筑群,11个寺观组合在一起,金碧辉煌的琉璃屋脊,炫目的大型鸱吻,琉璃造型胜似天宫。而山西乡村古庙的屋脊装饰多有琉璃制品,一些古塔上也装饰琉璃制品,比如刚去的飞虹塔,也被称作琉璃宝塔,其实并不是像北京香山的琉璃塔一样,全身满贴琉璃,只是在重要部位装饰有一些琉璃瓦和神仙塑像。而一些称为琉璃庙的寺院,也只是在屋脊上安装点缀一些琉璃制品,而不是整个建筑满贴琉璃,去过河北行唐一个全琉璃小庙。琉璃在历史上曾经是很金贵的建筑装饰材料,只伴随着皇家宫殿存在,比如黄色的琉璃瓦,只能在皇家高规格的建筑使用,老百姓偷着用发现后要被砍头的,现在这些规矩都没了,琉璃制品没有了高等的身份,慢慢成为遗产,成为古建筑的标志。
最后还想说说琉璃瓦,我小时候总觉得有琉璃瓦的屋脊是给天上的神仙们看的,怕他们上天回来时找不到寺庙的门,自己还有证据,因为邻居家养鸽子,托我从建材厂拿回来彩色鲜艳的琉璃瓦,放在鸽舍的显眼处,让天空中飞翔的鸽子很容易从一排排几乎长得一样的平房建筑中找到自己的窝。星转斗移,现在的神仙再不会踩着云彩飞来飞去了,太落后了,琉璃瓦也没用了,鸽子也很少见了,时代高速发展,神仙不会再亲自下凡来了,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现代交通工具,出乎我们人类的想象。
参考文章:《山西晋中介休太和岩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