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为一堂11尊彩塑而建的万佛殿

标签:
镇国寺五代建筑五代彩塑三佛楼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随北京古迹群到山西中部访古,平遥地区去了镇国寺、双林寺和慈相寺,又一次错过平遥城里面的文物,在喜欢古迹人的理念中,镇国寺、双林寺永远排在平遥古迹中的最前列。先说镇国寺,网上介绍镇国寺的专业性文章,很少把大木结构建筑和彩塑关联在一起解说,一个镇国寺必须从两个专业团体分别收集资料,而且这两个专业领域根本没有任何交集,互相不睬。一个是传统的老专业:古建筑研究领域,傍了建筑学的大款,牛气冲天。一个是自恋的美术专业:包括寺观彩塑和壁画,金石书法,古迹界的小资,自命不凡,两家互相河水不犯井水。
寺观古建研究一般以大木结构建筑为基础,包括最早的营造学社《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都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审视建筑的构造特点,古建筑的名次也习惯按建造时间来排列,越早的建筑遗存越珍贵,规模越大的建筑遗存更是同时期的明珠。比如佛光寺东大殿被称为第一国宝,就是因为是唐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木结构建筑。如果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出发,只关注与建筑物同时期的彩塑和壁画,也有时代的特征,越早越稀有,后代重装影响越少越金贵。据说山西只有60多尊唐代彩塑,11尊五代彩塑,都是应该进博物馆的古董级文物,如果用彩塑的组群数量概念“堂”来数数这些唐代彩塑,只遗存有3堂多,佛光寺1堂(35尊),南禅寺1堂(17尊),青莲寺1堂(6尊),我只看过这三堂,而五代彩塑仅有一堂(11尊),就是镇国寺万佛殿的一堂,可见镇国寺从大木结构和彩塑两个专业来看都是弥足珍贵。
对于喜爱古迹的人来讲,早期建筑的大木结构要看,与建筑同期的彩塑和壁画要看,寺观的历史遗迹及题刻要看,寺观传承史中的附属石碑石刻要看,一座最早期寺观要具备上述四类特点,就是寺观古迹遗存中的极品。建筑学中的老法典《营造法式》,不仅对建筑制作做了相应规定,也对彩塑制作有相应的规范,比如《营造法式》卷十四载:“走兽之类有四品:一日师子,二日天马,三日狞羊,四日白象。”注云:“其骑跨牵拽走兽人物有三品:一日拂菻,二日獠蛮,三日化生。”并在卷三十三中画着拂菻牵狮和獠蛮赶象的图画。这个拂菻和獠蛮,就是早期彩塑的典型代表,南禅寺里的彩塑有,到镇国寺就简化没了。
我们现在只能透过《营造法式》这些冷冰冰的尺度,寻找一种灵魂的东西,就是古代建筑师的设计初心,所谓的“初心”,就是这些寺观建筑设计者想给参观者留下什么样的感受,我猜测这些著名的木构大殿,传承木构建筑的匠心,其设计的初心,不仅是把最好的视觉效果和眼花缭乱的建筑构架展示给人们看,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殿内所供奉的一堂彩塑,建筑和彩塑在视觉体验上的完美结合,才是古代建筑设计者留下的最完美的遗存,两者不必分开。南禅寺是和一堂17尊彩塑的完美结合,佛光寺东大殿是和一堂35尊彩塑的完美结合,而排在第三位的就是镇国寺万佛殿,是和一堂11尊彩塑的完美结合。
所以,我以为建筑的规模来自佛像彩塑的规模组群,佛像彩塑是一切寺观建筑设计的开始。收集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和镇国寺有关建筑规模和佛像彩塑数据列表如下。
一堂由一主尊为中心其它像环形分布的彩塑布局是早期佛殿的特征,元明清以后就绝迹了,一般在早期的石窟佛像造型中可见,敦煌、麦积山早期石窟都有典型的范例,辽宋也有极少量的例子,比如应县木塔中的第四层一堂7尊彩塑,这次在山西原平惠济寺文殊殿也有以文殊菩萨为主尊的一堂9尊环形彩塑布局,比呆板的一字排列塑像要生动的多,彩塑之所以要论“堂”或者“坛”,就是想强调彩塑群的整体意义,每堂之内的每尊彩塑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互相对称和呼应是最生动的体现,更多的佛家教义也存在于组群彩塑的个体呼应之中,即独立又与周围关联是组群彩塑区别于单体彩塑的最大差别,必须整体观赏,也必须和其居住的建筑一起观赏,这才是那个时代建筑遗存留下的最完整的珍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