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浚县古迹大伾山大伾山摩崖大佛大伾山石刻旅游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我就以文保牌上的名称先后顺序记录如下。
1、最低调的是摩崖大佛,其实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这个大佛像的任何信息,高度22.4米,开凿时间疑似十六国后赵(要去查查历史年表),摩崖大佛体型超过国内所有著名石窟中的标志性大佛像,年代也是最早的石佛,可就是默默无闻,远远比不上70多米高的乐山大佛。到现场参观也没有震撼的感觉,弥勒大佛像粗旷、简朴,风格简洁,没有太多的细节,只有大气磅礴的夸张。有专家说大佛像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开凿年代还在争论中,科学检测断代的方法对摩崖石刻也不灵验了。
我个人觉得是大佛像的环境局限住大佛的魅力,不知何年何方神圣给大佛盖了一间房子,“八丈佛爷七丈楼”,虽然指大佛的脚在地面以下,加起来比楼高,而我就寓意大佛楼本身其实是很小气的保护措施,原本大佛是融入到自然环境中的巨佛,而现在变成躲在一个狭长盒子里面的石偶。再说摩崖大佛前面的藏经楼建筑,好像这个盒子的盖子,似遮而未遮住佛像的伟岸光芒,让整个摩崖大佛失去远望的观赏性。这个装石佛的楼子和藏经阁也成了古迹建筑,大佛被定格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与周围环境割裂,也许历史上黄河改道的那一天起,这座大佛就变成最低调的大佛了。
带着怀古的一丝情怀,不妨凭空猜想,假设黄河没有改道,大佛像矗立在黄河的弯道西侧,朝阳映照着宽阔的水面,同样映照着大佛伟岸的身躯,这个北方最大的摩崖大佛(南方有乐山大佛等好几个超过本尊佛的大佛),伴随着黄河东流水,一样会光芒万丈。可是,古代黄河泛滥是大灾,摩崖大佛佛法无边,以自己的默默无闻,换来黄河改道,保护浚县的一方水土,谁又能理解大佛的胸怀。
5、《大伾山铭》,大伾山的这些古迹的排列可能是按照时间顺序,最早的排在前面,前面三项都不在大伾山景区,是唐代及以前的文物,后面六项是留在大伾山的精华,亦可足以独当一面。在大伾山四百多铭刻中,《大伾山铭》附近的石刻是最早的,应该包括三幅不同时期的石刻,分别是,唐建中元年四月二十六洪经纶题记(780年)、唐贞元二年《大伾山铭》(786年)和唐魏博军将校勒功铭(无年月),今多漫涣,无法全部辨识。清代的《金石萃编》全文收录。内容是记录着唐代几次战争的事迹。非常遗憾是我没有进太平兴国寺,没有见到这些唐代摩崖石刻,没做功课的代价。
6、
7、《准敕不停废记》碑,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这块碑见证了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中最后一宗的劫难,同时又描述了大伾山的五代时期的风光,非常珍贵,不知道是否是原件。
8、《康显侯告》碑,此碑在龙洞中保存,宋代宣和元年(1119)。据说因为一次祈雨成功,宋宣和年间,当朝皇帝把浚县大伾山龙洞的龙封为康显侯。此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体,具有汉、蒙、梵三种文化语言,含有封建官制51枚告印,布满宋代书法大师蔡京的亲笔手迹,是个有当权者背景的官气十足的石碑。
9、《大伾山诗》,是明代著名人物王阳明早期的摩崖诗刻,还有一处是《大伾山赋》,算是大伾山石刻中明代最牛人物的代表,落款是王守仁,书法诗词俱佳。网上介绍,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亦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10、、王铎摩崖题记,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代书法家,有神笔之称,算是大伾山石刻中清代书法界的代表,刻有“仙崿”、“鹭涛虎岫”和“再至青坛”三处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