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城龙关镇在明代是重要的军事堡垒,在明代其军事地位超过现在的赤城县,经过历史的变迁,赤城的高楼大厦已经成为本地区的行政中心,而龙关镇不仅被夺去“龙门城”的名号,而且直接沦落为一个较大的普通村庄。外地游客不会来这里观光,一般的古迹爱好者拍拍重光塔就扬长而去,而天翔128可不是一般的古迹人,非要找个楼房或高地拍重光塔的平视或俯瞰图,我们选择了镇南边的山岗,爬上了一个有墩台遗迹的烈士陵园,从山岗上俯瞰整个龙关镇,才发现龙关镇原来这么美,远处有银白的雪山顶,近处有峡谷小盆地,最难得的是龙关镇发展缓慢,建筑基本是60-70年代的平房,红瓦平房都有自己独立的小院,这些平房虽然陈旧而寒酸,确一直保存着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如同时间在龙关镇被凝固了一样。低矮的平房烘托出重光塔的高度,俯瞰龙关镇,让人有种特殊的感觉,仿佛明代的军事城堡格局还在。虽然龙门城的古迹已经灭失了,但希望龙关镇的新建规划里不要再建高层楼房,保存住北方50-70年代城镇发展时期的珍贵样本。
所有类型的塔,我最喜欢阁楼式塔,必须有登塔的内部构造,人能登临的才算是阁楼式的塔,而不能登临的塔也就是个纪念碑式的建筑。重光塔可以登临,因为是军事重镇“龙门城”的附属建筑,利用塔的高度做为瞭望哨位,塔上设计了很多瞭望口。这种作用的砖塔很常见,比如最著名的定州“料敌塔”,84米的高度闻名中国,、再比如涞水的南岗塔,专门在密檐塔的最顶端做出一个阁楼层,便于战斗人员的观望,其军事作用成为奇特的知识点。而重光塔最特殊的地方是周围的环境,一个峡谷中的小平川,一个明代龙门城城堡的建筑格局,虽然没有了任何古建筑,但是也没有太多的现代高层建筑,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落后而没有发展经济也是一种生态的保护,距离北京如此之近,是一个潜在的恢复明代军事城堡的旅游之地。
《山西宣大三镇图说》载,龙门城“周四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龙关县新志•建置志》记载:“南关厢一,城楼二,角楼四,城铺二十六。城关门五:城门东曰‘广武’,南曰‘迎恩’,南关东曰‘东护神京’,西曰‘西迎爽气’,南曰‘薰时’。属城三。”据《龙门县新志》记载,龙门城所建的坛庙、楼阁亭曾有:社稷坛,城隍庙,先农坛,厉坛,旗纛庙,文庙,崇圣祠,关岳庙,梓潼庙(文昌庙),武成王庙(东岳庙),关帝庙,三皇庙,火神庙,马神庙,元帝庙(真武庙),魁星楼,观音寺,药王庙,八蜡庙,龙神庙,悬珠观,财神庙,文昌阁,南岩杰阁,凌霄阁,敬一阁,三清观。如果能恢复部分围墙和部分寺观,周围山顶恢复烟墩和寺观,简直可以成为旅游胜地了。
实际上,这里唯一的古迹遗存是重光塔,重光塔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八面五层,通高33.67米。石质基座,各层皆辟拱形门两个,一、三、五层为南北向,二、四层为东西向。并雕饰直楞假窗,,四、五层各施了望孔26个。塔檐为仿木结构重檐枓拱,主檐为五踩枓拱,平座为三踩枓拱,甚为壮观。塔刹有砖质覆钵体加铁质宝珠,覆钵体四面皆辟壶门,内供佛像,居民告诉我说佛像遭过枪击。塔顶饰莲瓣以承托宝珠。整个塔体逐层高度递减,收分明显,远观以为是由大到小的五个套筒,幻觉是可以压缩的。三、五层券门楣各有石匾一块,三层石匾为“大明敕建重光塔铭”,叙述了塔的建造过程,钦差镇朔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杨洪立。五层石匾为“大明敕建重光宝塔”八个阴刻大字,有一天若能登塔是最大的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