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崇庆寺的民间宋塑之美

标签:
法兴寺崇庆寺彩塑旅游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先吐槽一下山西塑像的参观条件,一般都用铁栏杆把观众和塑像分隔起来,比如南禅寺、佛光寺,有探访监狱的感觉。其中法兴寺更甚,圆觉殿的大门只能进去几米,一堆人挤在门口向里张望,根本不能看清楚后面的塑像,还要不断被吆喝“不许拍照”,这就是实际的参观体验。我去过法兴寺和崇庆寺两次,只想好好看看塑像,其实山西国保寺院很少有人来,应该善待这些千里而来的有缘人,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这次法兴寺只有我们一个团队,可以很长时间一个人趴在大殿钢筋栅栏外,默默注视着各位圆觉大师,没有背景墙壁画的渲染,无法各个角度的膜拜,把活生生高大的立体塑像,变成渺小静止的图片,铁栏杆后面是一双无望的眼神。突然想起闺女小时候带她去动物园狮虎山看猛兽,闺女也喜欢长时间趴在栅栏外,看着一动不动的懒洋洋的狮子老虎,我骗她说里面是个死老虎,她也不愿意走开,就是没有原因的喜欢,同时也有一种无望的眼神。
说道法兴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张宇飞,长子县法兴寺、崇庆寺文物管理所所长。他就是一个特能唠叨的唐僧,说起法兴寺、崇庆寺和宋代塑像可以不重复的讲三天三夜,真是古迹专业技术性超强的管理者,他委婉细腻的讲解,一方面能把不喜欢泥塑的观众烦死,另一方面让塑像粉丝得到很多知识点,是一把双刃剑。他写的《佛影》一书介绍了法兴寺、崇庆寺和长治观音寺的彩塑,可见张老师对塑像的沉迷程度。其实参观这些塑像如果不尽兴,可以看看张老师的博客介绍,多少能弥补一些遗憾。
从张老师书中学习的第一招,看塑像不能只看个体,要看整体,整体就是一“铺”塑像群的概念,俗称为一“堂”内的所有塑像。一堂内的每个塑像都在与整体互相呼应,理解这个特点很难,需要学习佛教的教义和用心体会塑像大师的创作理念,而在法兴寺和崇庆寺共有四堂塑像,也就是四个泥塑整体群像。第一堂是法兴寺的主殿圆觉殿,有主佛像群,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东西墙有十二圆觉像,主佛背后是水月观音像,其中十二圆觉像比较少见,是宋塑的最杰出作品,坐姿佛像有2.5米高,是彩塑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第二堂是崇庆寺的主殿千佛殿,有主佛像,两侧胁侍佛像也带有巨大的背光,背光后面还有观音像,西墙有一些残余的小佛像,即使所谓的千佛像,这种轨仪也不常见。第三堂是崇庆寺西配殿,大士殿,1991年因为被盗事件才被专家们所发掘,在此之前各类雕塑专著与美术史籍中未与评述,被遗漏的顶级雕塑作品,可以和天下罗汉两堂半一争高低,可能以后要说三堂半了。这堂塑像(21座)最有看点,三大士观音、文殊和普贤各骑神兽的法像,出神入化,周围十八罗汉像(1.6米),才是得以宋塑之冠的真正作品,细细琢磨可以回味无穷。第四堂是后侧配殿是十帝殿,就是十殿阎王像,山墙背景有一些简单的悬塑,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以上四堂群体塑像提升了法兴寺和崇庆寺的观赏价值,成为大木结构建筑之外的最大亮点。
从张老师书中学习的第二招,看塑像不仅要看形,更要看神,从细节中看质感的技法纯熟自然。个性体现很重要,分别出后世维护带来的变化。比如明代维修塑像有更多的公式化的模式,把塑像降格为明代式的宋塑,这是后世维护很难避免的损失,我们今天也在保护修缮中犯如此的错误。书中举例,法兴寺圆觉殿,文殊菩萨与西次间正中菩萨几乎相同的衣饰进行对比,特别注意胸前的璎珞和腹部衣纹造型,未维修过的圆觉菩萨远远胜出,可怕的后世维修。
从张老师书中学习的第三招,对所钟爱的塑像背景的了解和讲解,十二圆觉,十八罗汉,十殿阎王,每个塑像都有故事,还好不是五百罗汉,张老师要讲五百罗汉可以把所有听众催眠。我没有真正听过张老师的现场解说,只是蹭听别人团队的一个小段。大意还是他博客中所写的内容,所谓的解说词,下了不少功夫。我从中开始了解早期的佛教教义中的一些团体,这些佛教团队现在几乎不流传了,比如八大明王,十大菩萨,十殿阎罗,十二圆觉,十六罗汉,二十四诸天,三十五佛,五十三佛,都有很吸引人的传说故事,随着山西的古建筑和塑像,也流传至今。
除了塑像,两个寺的建筑遗存也不错,法兴寺虽然是搬迁,舍利塔、燃灯塔和八角石塔很闻名。法兴寺保留了唐宋石碑,古建筑的墙碑,这是晋东南古建筑的名片。崇庆寺的大木结构,石经幢和石碑,也有看点。两个寺的碑刻证实了寺院的历史沿革,也见证了宋塑的历史,比如法兴寺石碑馆中《新修圣像之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这一年,晋东南地区的匠人,把前朝的塑像进行了新修,或者是新建,长子县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彩塑的传世之宝。
参考文章:《佛影》及张宇飞的博客文章。国家图书馆,山西壁画展览微信推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