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石塔,唐代石塔的极品

标签:
治平寺塔赞皇古迹唐代石塔旅游佛学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看到治平寺石塔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塔上佛像石刻有32幅之多,造型独此一家;二是该石塔还保存在村边的一个小院里,与菜园为邻;三是该石塔仿木质阁楼的外廊柱全部损坏,现在猜想石塔四层都有外廊的立柱,特别是首层立柱由八个力士托举,立柱上有精美的石刻,可惜所有外廊的立柱和力士像都被彻底毁掉,只能在二、三层看到立柱的支点遗存,石塔最初的影像永远消失了,留下今天的模样,依然是唐代大石塔的极品。
能保存至今的唐塔当然都是珍品,唐代石塔(石浮图)一般比较袖珍,能称为大石塔的不多,比如山东的大龙虎塔,这样的国保一般都是当地的著名公园景区,享受万人瞩目的待遇。当我们走进嘉应寺村,沿着村中小路向北,路边是垃圾和污水,这是河北郊区村庄司空见惯的场景,远远看见田野中围起一个小院,小院里有高高耸立的塔尖,走进小院,一座大石塔映入眼帘,石塔上有着非常繁复的石刻雕塑,完全出乎意料,这个塔是唐代大石塔中的极品,竟然隐藏在普通的村庄里,与世无争。这是赞皇最重要的古迹遗存之一,以前又有过被盗的经历,也是算是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和菜园为伍,过着农耕的生活。
关于这个石塔的介绍,我参考张剑玺先生的《治平寺石塔勘察报告》,这是基于2012年9月现在考察的总结。文字多出于网上介绍,用照片记录所见,学习心得如下。
1、
寺院简单概述:治平寺根据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修治平寺碑》记载,始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时称嘉应寺(现在村名为嘉应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称治平寺,皇帝赐寺名用了自己登基的年号,可见该寺在皇帝眼里的重要地位。寺中有唐天宝八年(749年)于寺内修建塔四座,现仅存大石塔、小石塔和石经幢三座。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寺院的布局是以石塔为核心的布局,区别于一般的常见寺院,又可证明石塔在寺院的核心地位,从寺院遗址中可以看见疑似石柱础,其直径超过1.5米,有点超乎想象,可能不是大殿的柱础,看护寺院的老人坚信是柱础,小院还有巨大石像的残存,都是老人的珍爱。
2、大石塔介绍,石塔系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实心,八角四层,通高约11.72米,由台基、基座、塔身和塔刹组成。纤细均匀,挺拔俊美。但是整个石塔的状态不是很好,局部受力不稳,佛像雕塑风化很严重,令人担忧,据说塔基八个角的金刚力士雕塑和石围栏板上乐妓雕塑早已消失。最值得关注是每层塔身外檐有辅助支撑柱存在的可能,比如祥云端与上面宝盖有明显的支柱点,使得塔的结构更加稳定,所谓的祥云端只是为了支柱设计的,这样解释比较好理解云端为什么设计成如此模样。(晋王)爱浮屠的博客有介绍,说有老人记得,每层塔角有力士像,托举着石柱,石柱上雕刻精美,我仔细看了照片,相信石柱不是传闻,而是真的,爱浮屠老师的照片石柱示意很有启发,我也做一个示意图。没有老照片证实,非常遗憾。
3、佛像石刻介绍,没有长焦镜头,所以无法拍摄细节,遇到这种情况我并不担心,有古迹寻游的照片就好了。何况这次有活力金鸡和天翔128的长焦照片。石塔首层和二层有八个佛龛,里面所供奉的佛像看不见。首层至三层塔身八面都有佛像雕塑画,每层八幅,共24幅,宝盖上有八幅,合计32幅雕刻画。首层的画面最大,所以内容丰富而雕刻精美。估计这层是人间,最底层的佛教活动,有佛传故事,有舍利塔,配合飞天乐妓各路神兽。第二层是帝王神仙的世界,有帝释天、大梵天礼佛像,是众神礼佛的地方。第三层是佛界的最高层,我们凡人无法想象,所以,也就是佛像。最上面一层是祥云端和宝盖,中间连接有大象狮子。宝盖上八面是佛传故事,佛祖从出生到涅槃,用八个力士金刚分格,也很精美。雕塑作品是唐代的风格,非常耐看,可以细细品味。
4、塔身仿木结构斗拱及房檐做法,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忠实体现,不懂,以后再学。首层屋檐下有许多墨迹书法,据说唯有东北角石柱上的题刻还较完整,其字样上节是:塔主天大斌女比丘尼十二尚惠上骑都尉昭训息昭扎息昭讬八月日立为七世元之合家供养;下节是:天宝十一载闰三月廿一日营妻潘女大娘二娘四娘同××××;陁像一铺上为国王帝主下及××××……。我没看见。
5、小石塔及石经幢,包括一件外来的残件,有启门图,这些石雕件都不错,与老照片比较损坏严重,可能与被盗有关,小石塔佛像和题刻还在,石经幢上部分丢失,一些雕刻图案很清晰,一定要好好保存。
赞皇的小村庄藏有如此精美的国保,这些石浮图每件都可以进博物馆保存,其实这种石刻雕塑也经不起风吹日晒,不过北京的同款石浮图也在露天展示,更别说一个贫困县了,庆幸自己能看到就好了,谢谢最基层的文物守护者。
再次感谢古迹寻游的照片。也感谢活力金鸡的照片,可是我没打开压缩文件,见面再聊。
前一篇:义县万佛堂石窟,还有一个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