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石祠,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东汉石板建筑)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孝堂山石祠是第一天行程的重点,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是1961年全国第一批文保。石祠不大,外观长宽高大约是4米,2.5米,2.6米,非人类居住所用,是摆放祭奠用品的神龛。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西外墙有著名的北齐石刻隶书书法《陇东王感孝之颂》,还有自汉代就有的历代牛人涂鸦的到此一游的题刻。所以,石祠自古以来一直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而建筑家们对此不屑一顾。
我们担心不让拍照,结果是不仅可以从玻璃缝里拍照,其墙上展览的拓片比实物更清晰,可以和实物对照起来细看,业余讲解员师傅的讲解到位,不仅石祠看的尽兴,附加馆内保存的大型佛像和墓地挖掘出的雕塑石构件残品,都很有特色,参观结束后,管理员师傅帮我们拍了合影,山东长清县人民万岁,到底是有文化底蕴的土壤,文保展示和推广都到位。
有关汉代画像的故事,读过一点汉代画像砖的知识,那都是地下墓内的装饰,那时没有外来佛教的传入,只有远古的神话和灵魂不死的传说,阴刻画面基本是平视图,用专业术语说,是平视散点透视法和鸟瞰散点透视法,孝堂山这里不是砖,而是刻在石板上的画像,最可贵的是地上建筑的石刻画像,让我们见证汉代神明崇拜的实物。
奢华是汉代的墓葬的代名词,可惜没有汉代地面上木质建筑的留存,也许汉代人相信只有木质建筑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汉墓埋入的不仅有生前所有的财富和幻想,而且埋入大量的木材,我自己猜测,汉墓所谓的“黄肠题凑”不仅是墓葬的防护层,也为升仙的王侯准备了去那边居住的建筑材料,而真正持久耐候的建材石材,因为其制造工具的难度和石材建筑的舒适性差而被搁置,全石材地面建筑从我国早期建筑史上消失了,只留下孝堂山石祠唯一的早期实物,还有山东附近几个石祠的散落构件。让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用20厘米厚的大型石板材料组装的仿木构的建筑小模型,而且在汉代因为墓葬业的发达,这种大型石构件建筑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石材毛坯成型、雕塑、运输、组装不是个例,从山东发现汉墓庞大的建筑群就可以看出大型石构件制造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有关孝堂山石祠的建筑结构,罗文哲老师《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其中说石祠加上中间三角板支撑是因为屋顶重量太重,我认为不准确,有一种原因的可能性更大,就是当时根本造不出跨度超过4米长度的大型石板,该石祠建筑中间必须有接缝,所以,必须在中间加上承重的三角梁。我猜,早期的石祠是用十二块大型石板材和立柱组合而成的,配套木质的门窗装饰。这些石板的单体长度没有超过2.5米,单体重量小于2.5吨,即便如此,这些石板材的加工,运输和升举组合都非普通人力所能,必须有辅助机械设备。这种大型石构件制造技术普遍用于当时的墓地行业,从山东博物馆及各地存放的墓地石结构散件,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设想这些石材不是用于墓地,而是集中用在地面建筑,也许汉代能留下一个大型石头城堡吧。
石祠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建筑信息在屋面的仿木构屋面的雕刻,2000年前的屋面就是最抢眼的建筑装饰,经过2000年的时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今天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屋面依然在使用,我们看到石祠屋面雕刻着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屋顶瓦垄为筒、板瓦两用,板瓦仰铺,可惜正脊丢失了。西侧屋面石板是后代所补的,原来屋面板可能是四块,后代不断修补,分成了若干小板条,目测已经成为八块板了。
石祠的三面墙体比较规整,背面(北面)是两块巨型石板(2米见方)拼装,东山墙是二块石板拼装,上面一块石板顶部是三角形,西墙由北齐石刻,好像是一块整板,顶部也是三角形,与中间三角梁形成承接两面坡屋面的主要受力构件,南面因为开门没有墙,由一根八角石柱加斗拱支撑,这是石祠最弱的受力节点,后代又添加了两根立柱和横向石梁,还有辅助石板支撑,想法都是加固一下南面的支撑力,有没有必要另说,其实屋面也没有罗老文章所说的20吨的重量,但是此类石材屋面仅用石板材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当时墓地建筑已经有了发劵起拱先进的受力结构,可惜没有形成地面建筑的使用规模,被西方石材建筑远远地超过了,大木结构建筑的舒适性和经济性,让汉人祖先嫌弃石头建筑,失去了石头建筑发展的动力,零落到少量的地下墓葬建筑,直到大木材被用尽,大量森林植被消失,环境恶化,这是古代石材建筑不能成为我国早期居民建筑的历史选择。
孝堂山院内还有十几个佛像立像,一些墓地出土的大型石构件,上面雕刻图案精美,2000年前的石匠,用他们精湛的石刻留给我们那个时代一丝丝的信息,让后人穿越时间的光幕,看到老子和孔子的会晤,看到胡汉战争,看到用箭射出捕猎的织网,看到星空中星辰的预言,总以为是外星人带来的文明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