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北苏庄,晋东南的蚕桑的遗迹

标签:
苏庄三王庄高平古迹娲皇宫蚕姑洞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第二个意外是在高平三王村,找老乡打听“三嵕庙”的位置,被引导到村里一个破庙,没有被维修的老庙,原来是村委会的旧址,主殿已经坍塌,院内有几块老碑,有几块是清代“禁止赌博”告示碑,可见这个村曾经很有钱,喜欢耍钱,都惊动了官府。另一个碑很有意思,大意是“三王村禁止桑羊碑记”,没有认真看碑文,听老乡说,以前这个村有大片的古桑林,村民以种桑养蚕为生,村名叫“桑王村”,而不是“三王村”,村里的庙叫“桑王庙”,纪念支柱产业的神灵“桑王”,当然这些臆想没有历史依据,现在连一颗桑树也没有了,光秃秃的一片,村里倒是有几十个小砖窑烟囱,被禁止的小耐火砖窑。但是我相信那块石碑的真实性,这里曾经有过大片的桑树,清代已经没有了桑蚕丝绸业,人们开始养羊为生,为了保护这些古树,石碑告示养羊的人在规定的季节里,不准上山放羊,保护桑树,清代的环保碑啊。
第三个意外是高平北苏庄,也是本次访古的最大的收获。本来导航去游仙寺,结果拐进一个从路边看很普通的村庄,而里面是一个惊人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包括几座庙宇,过街楼,24套独立的清代早期二层民居和一些石碑。真是天意,这些民居建筑群不同于明清寺院建筑的繁复,强调于居住的实用性,又不同于山西大院建筑的大气统一,强调于小巧和个性独立,也不同于江南古镇大木结构与山水协调的柔美,强调于砖混结构的耐久和维护简单,我特意反复说是砖混二层结构民居,如果倒退40年,在北京皇城能住进楼房的也是凤毛麟角,当时在北京能有一座二层建筑就能落下“大楼”的地名,比如“清河大楼”,连历代皇帝都住在大平房里,神仙才住楼房。而在山西高平北苏庄,300年前老百姓都住的是大楼房,楼上楼下,风光无限。看网上介绍,这些生活在北苏庄的山西社会精英,是两个大家族,做各种行业赚钱,其中有一项是经营“丝绸”生意,算是在清代保持着丝绸的意韵,也许与山西本地无关,有点牵强,但也算是与桑蚕的最后一丝联系。
三个意外相遇,用桑蚕串成了一个几百年的连续剧,如果再往前遥想一下汉唐时期的丝绸盛况,若隐若现展现出一幅桑林遍地,织女成群的山西南部的古老幻境,据说最早的丝绸制造昌盛时期在黄河流域,后来才转移到长江流域,可惜早期的繁荣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只留下后人无端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