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北京古迹群定兴寻访,有一站是慈云阁,因为不能入内,只在街道外面拍照,本不想写专篇心得,后来在网上看了聂金鹿先生1998年慈云阁落架大修的文章,其中普及知识介绍慈云阁有金元时代建筑的典型特征,通过对比阑额普拍枋的断面显“T”字型布局,终于看懂了《中国建筑史》中历代阑额普拍枋演变图,慈云阁果然与元代的阳和楼样板一致,而阳和楼已经被拆除,成为遗憾,慈云阁做为可替代元代时期的标准建筑实物,更加可贵。
说到慈云阁的环境,处在老街的路口中央,周围的老街10年前就要拆迁,而现在依然是老样子,时间好像凝固在60-70年代,有网友戏称是拍老电影的取景地,能保留这样的街面环境很少见了。有个热心的大师带我们参观了街面上遗存的老字号牌匾,当年的药房门面,据说和同仁堂有关联,我是无法证实真伪,但这些建筑有迹象显示就要被拆除了,能看到这些回忆里的老街景也是值了,最特别的是在一家木质屋脊的老理发店,看到了老式的理发椅,有个老人平躺在椅子上,很享受的刮胡子,用皮带背刀的那种老式刀具,想起自己儿时理发的场景,令人唏嘘不已。在这家理发店还挂着慈云阁落架大修前的老照片,门框是拱形石质雕花的,落架大修以后就没有的这种门洞,说是恢复到初期的木结构模样,而那个热心的大师有自己不一样的说法。
关于慈云阁的传承,说在1998年落架大修时看到木构上的“大元国”墨迹题记,是很好的辅证,另外有两块碑记,一个是《大元保定路易州定义县创建大悲阁记》1306年,另一个是明代《修慈云阁碑记》,我们没有见到石碑,那位当地的大师说他见过,修缮慈云阁时在南侧地下一米处发现碑座,大师用手指着那个地面说,就在这里,慈云阁地基已经下陷1米多,附近的地面都在上涨,联想到刚才去的高碑店开善寺山门也下陷1米多,感觉区区几百年,北方地区老街镇的土地平面都在上涨,地球是越来越厚了。
现在也理解了慈云阁落架大修的重要原因,因为街面土地平面提高,雨水形成倒灌慈云阁,造成支撑大殿的立柱在柱根处发生严重糟朽,基础烂了,慈云阁就有随时倾倒的危险,所以,重修地基,增加暗排水网疏通积水,是落架大修的长久安全保证。至于保证木结构的技术特点,是古建专家的拿手好戏,只是关于壁画的传统保护方法,实在在比较落后,完全是看运气和个人手艺,我等无缘见得壁画的真迹。
关于慈云阁的建筑建构,只能在书上看看,柱网布局的减柱造的特性也看不懂,上下檐柱都藏在墙体中,也看不见,斗拱也不懂,以后再学。说元代建筑特性明显,与曲阳德宁大殿属于一个时期,古迹壁画也不会太差。有两点看明白了,一个是立柱的外形,除了常见的圆形,有小八角形,十六角形和梭形,慈云阁立柱只有四个角外露。另一个是阑额和普拍枋的断面制式,“T”看的很清楚,普拍枋是扁扁的,在立柱顶部相连,形成“T”字型上面的“一”,阑额则形成“T”字型下面的“丨”,这是元代建筑的特点之一。而普拍枋出头的海棠瓣纹饰,有照片为证。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