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群友视野CHINA在群里说,某日开善寺可以进大殿参观,虽然是工作时间,有三辆车一起赶到开善寺,有第一次来的,有多次来的,还有专门看大殿里面存放的北魏观音石造像的,各取所需。开善寺大殿是网上所说八大辽构之一,查了一下八大辽构,自己去过一半,回想一下,除了感叹木构巨大雄伟,造型简朴飘逸之外,对其建筑内结架构的复杂只能说牛X,一点也看不懂,也无从学起。而开善寺大殿觉得很亲切,可以拍照,也没有天花装饰的遮挡,可以清晰看到辽代建筑庑殿顶的内部构造,虽然还是看不懂,拍了照片,留着参考。
以前以为天安门的外观屋顶造型最牛,后来才知道太和殿的庑殿顶才最牛,庑殿顶没有夸张的造型,只有平和的曲线,大气天成,至于为什么牛就不明白了。网上说,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权、神权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成为皇家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除皇家建筑之外,其他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虽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结合开善寺庑殿顶内部的照片,我又查看去过的独乐寺山门,大同善化寺大殿、三圣殿的照片对比,还有北京建筑博物馆展示庑殿屋顶的模型,慢慢了解芜殿屋顶的复杂程度,以及其特殊的不讲理的受力结构,感觉这种结构不是在建实用的房子,没有民居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建筑上的奢华,达到建筑屋顶外观曲线比例最美的视觉感官,甚至怀疑是给天上的神仙看的,从空中俯瞰的美学产物。所以,庑殿建筑是不惜工本的木结构中的奢饰品。
短脊,是辽构庑殿建筑的特点之一,明清以后芜殿建筑的横脊端与立柱平齐,受力合理,简化了山面构造的复杂程度,但牺牲了屋脊山面大曲线美感。而辽构坚持山面的复杂构造,以体现屋面的大气浑厚,四角的曲线飞扬。看开善寺屋脊横脊端不在立柱正上方,而是在两个立柱之间,其对应的内部结构也拍照出来,做个对比,可见匠心独特。建筑专家说,庑殿建筑木构技术主要在山面构架的处理以及推山的基本方法,了解了这些基本技术,对各类庑殿建筑的构造就可以有能动的认识。
我是看不懂,摘录一些知识放在这里供起来,庑殿建筑为四坡顶屋面,前后两坡屋面的桁檩是沿面宽方向排列的,它搭置在进深方向的梁架上。山面的桁檩是沿进深方向排列的,它们与梁架平行,不具备搭置在梁架上的条件。为解决山面桁檩的搭置问题,古人采用在桁檩下面设置顺梁的办法。顺梁,即顺面宽方向之梁,它平行于面宽方向,与正身部分的梁架成正角。在山面放置顺梁,就解决了山面桁檩无处搭置的矛盾。顺梁的设置,常见的有两种主要形式,一为“顺梁法”,二为“趴梁法"。
顺梁法所用之梁,在标高、断面、形状及做法等方而均与对应的正身梁架相问,如正身部分在进深方向使用桃尖梁,那么,山面也对应使用桃尖梁,称为“桃尖顺梁”。采用顺梁法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即在梁下面必须有柱子承接,梁头做成桃尖梁头形式,通过柱头科斗拱落在山面檐柱头上。如果下面没有柱子承接,就不能采用顺梁法,只能改用趴梁法。所谓“趴梁”,是搭置在桁檩之上的梁,它与顺梁的位置正好一反一正。顺梁是罝于桁檩下面,在梁背端头做桁碗承接桁檩;趴梁是扣在桁檩上而,凭桁檩承接梁的外一端,内一端搭置在正身梁架上。趴梁上面再承接其他桁檩。在庑殿木构架中,顺梁与趴梁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开善寺的庑殿大殿,是辽代的珍贵遗存,我猜采用的是组合的推山形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