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古迹群组织游颐和园,有吴老参加,颐和吴老从小在颐和园附近长大,对颐和园有特殊的感情,从他百万阅读量的博客中可以看出颐和园所占的分量,这些博客文章足以出版一本关于颐和园文物有趣的秘闻集,给喜欢古迹的朋友解惑答疑,博客中日积月累的文物超清晰照片,更是颐和园文物的详实档案。颐和吴老没有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独享的财富,而是千金散尽,让我等一类的喜欢古迹的穷鬼受益,我真的买不起那些想看的专业资料,比如那些出版的颐和园专业文献,那些颐和园从未公开展示的精美资料画册,那些关于颐和园专业的记录大片,但是,我能在免费的社交平台上自由的阅读颐和吴老的博客文章,这些帖子向每个古迹爱好者展示颐和园的深度魅力,颐和吴老就是一个深爱颐和园,致力于普及颐和园知识的北京人。
在颐和吴老的指点下,第一次用文物的眼光看颐和园,别开生面,本帖只写出四处小小文物的感观,一是大门口丹陛石上将要消失的蜥蜴,二是铜凤上隐身的外文印记,三是露陈墩上将要消失的八骏,四是青芝岫将要消失的帝王石刻,这些微观的文物寻找都是颐和吴老的亲自指点,而所谓石刻“将要将要消失”则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与颐和吴老无关,吴老的文章在后面的参考文章中会一一列出。
1、颐和园大门口的丹陛石,不是颐和园的原物,1937年从圆明园遗址迁移过来,人们从丹陛石精美的雕刻中看到都是代表皇权的龙,就像人们看颐和园,看到的是整体园林的气势,昆明湖,万寿山,长廊,十七孔桥,宏伟的建筑和巧妙的园林布局,其实,颐和园还有众多不起眼的小小文物,比如这块巨大的丹陛石上,就有三只“爱吐槽的蜥蜴”,一般人不会驻足观看,眼神不济的也根本就找不到,这些不起眼的微观蜥蜴,是最接地气的石刻生物,古人认为蜥蜴有吞云吐雾的本领,而云雾之上才是我们敬仰的真龙。小蜥蜴所吐出的气泡,微不足道,就像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是小人物生活中的乐趣,而就是这种气泡,积少成多而形成云雾,龙是生活在云雾之中的生物,真龙是不会惧怕小小蜥蜴的吐槽。小蜥蜴雕刻的很浅,风化的很厉害,也是将要消失的石刻生物。
2、铜凤,在颐和园仁寿殿,铜凤上有铸造时隐身的标记,吴老用手只给我看,根本看不见,只好先拍下来,回家再电脑前查看,同时上吴老的博客查文章,如果不是对文物的热爱,如何有如此的心细和发现,这个圆形标记和外文字母表示什么背景,吴老有自己的解释,太神奇了,我觉得是中西合作的标志。这边还有铜麒麟,这些青铜器造型登峰造极,有机会拿个自拍杆,拍拍铜麒麟头顶的铸造印记,吴老拍的也不清楚(坏笑)。
3、露陈墩,看了保存最好的,吴老说上面雕刻着蝙蝠、香橼、扇子、磬组成的纹饰,“蝠、橼、扇、磬”四种东西的组合,其谐音“福缘善庆”,有着积善祈福的寓意。蝙蝠,扇子和磬都刻画的逼真,只是香橼是两个球球,以为是两个丸子,反正是圆的就好。看了有青铜架的露陈墩,青铜器和石质材料结合处多有裂纹,吴老说是被抢盗时摔坏的,后来修补的结果,我以为是设计的问题,样式雷是世界大师,但这种两种材料不同的膨胀系数铸造在一起,金属的膨胀力很大,露天摆设温差变化大,长时间反复伸缩,因为没有伸缩缝,难免把石材涨裂,所以,这些青铜和石材的结合处多有裂纹。最后在网上看到八骏马的露陈墩,才不过百年的时间,八骏马的石刻已经严重风化,这个石材有细小的裂缝,从颐和吴老的照片上可以看出马身上的石材裂缝,这就是迅速风化的主因,一定要移至室内保存,可避免风化。留住八骏马,不要成为将要消失的石刻动物。
4、青芝岫,关于它的传说已经很多,其体型之大绝不属于微观,只是通过查找上面的几处石刻,有的已经消失了,和颐和吴老聊天,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冬天,看到过青芝岫地下经常有碎掉的石渣。这从材料学解释非常简单,这种石灰石布满了孔眼,在北方冬天的季节里,雨雪会侵入石缝中,夜里气温低于冰冻线,雨雪结冰和融化的过程中有巨大的膨胀力,反复循环可以把石头粉化,分层崩裂,掉渣,这就是材料的冻融破坏,南方因为没有冰冻就不会有这种破坏,北方的石质古迹都要防止这种物理破坏,比如云居寺的唐塔,隋碑,都应该有预防措施,严防石缝里渗透雨雪,严防结冰的破坏,不要让这些帝王大臣的刻字加速消失,时间和自然界不是祸首,对于文物保护,顺其自然则是懒政的借口。
颐和园的玩法太多了,老照片寻址,石刻寻踪,还有那些大量存放在仓库的真迹文物,做为大北京的大园林,一定要有北京人具有的大气量。感谢古迹群天翔群主,感谢颐和吴老。
参考博客,颐和吴老:
1、颐和园丹陛石上的蜥蜴
(2014-12-02 )
2、颐和园“福缘善庆”露陈墩
(2013-04-13)
3、颐和园精美的“八骏马”露陈墩
(2014-01-30 )
4、颐和园铜架露陈墩之谜
(2013-10-07 )
5、“青芝岫”汪由敦刻石补遗
(2011-06-15 )
6、颐和园铜凤外文字母释疑
(2012-10-01 )















青芝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