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呼吁室内保存四座唐代石浮图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北京地区仅存的八座半唐塔,云居寺里面有五座,其中四座是仿密檐式小石塔,好似同胞胎一样,汉白玉材质上有精美的浮雕,代表着唐代小佛像艺术的经典,有书法艺术的塔铭,代表唐代历史的铭记,有线刻各式花纹,为仿制小雁塔的造型锦上添花。经历了千年风雨,也经历过战火洗礼,应当在我们这个时代受到贵宾的礼遇,但是,先看一张照片,最具典型的力士浮雕的脚部特写,不是看赤脚力士雕刻的如此精细逼真,而是看力士的脚下浮云石料已经严重风化,裂纹贯通质地酥化,随时可以脱落,令人心寒,文物责任单位长点心吧,呼吁室内保护唐塔和隋碑,石头古迹也有娇气的地方。
这四座美丽的石塔,其年龄属于北京最年长的塔,只是体型太小,普通人不会在意,但在古迹爱好者眼里都是受到膜拜的圣物,可以和云居寺的石经齐名,可惜在云居寺里只是作为衬托一个大型辽塔四个角的摆设,让祖宗衬托儿孙,有点本末倒置,尽管这种陈列方式可能早于辽代,北塔的位置可能有一个被毁的唐塔,但这四个塔又担不起衬托唐塔的重任,从古塔寻踪的文章《浅谈唐代石浮图》中得知,“根据石浮图上的铭文内容分析,这种作为功德塔的石浮图实际上和石窟内部造像,造像碑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佛教信徒们供养神灵,积累功德,并借此为自身或亲友祈福。而供养人的具体身份,则多为中下级官吏,中小商人、地主等具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产阶级”,并非巨贾、权贵。而细观其建塔目的,有很大比例都是为了去世的亲友而建”。所以,我猜只是唐代寺院的一种流行的祭拜方式,利用刻石经的技术和资源制造很多这样可移动的塔型佛龛,供养人可以捐一个放在寺院,纪念逝去的亲人,如墓碑一样可以摆很多,寺院可以得到捐款一举两得,这些都是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石浮图是可以移动的,完全可以移动到一间屋里保护起来,让千年后的人们还可以看到真迹。
这四座石浮图分布在北塔的四个角,分别标注为,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四个位置,对应的塔铭中的供养人,又可以称为,王公石浮图,田公石浮图,李公石浮图,郑公石浮图,而塔铭中的年代,又可分为,景云二年塔(711年),太极元年塔(712年),开元十年塔(722年),开元十五年塔(727年), 关于雕刻的细节见表。
表1,四座唐塔雕刻细节
塔的位置 |
供养人 |
年代 |
塔铭 |
前板 |
背板 |
侧板 |
塔檐 |
西北塔 |
王公石浮图 |
景云二年塔(711年) |
a |
无 |
有 |
无 |
无 |
东南塔 |
田公石浮图 |
太极元年塔(712年) |
b |
力士 |
有 |
无 |
无 |
东北塔 |
李公石浮图 |
开元十年塔(722年) |
c |
力士 |
有 |
有,有 |
有 |
西南塔 |
郑公石浮图 |
开元十五年塔(727年) |
d |
力士 |
有 |
无 |
无 |
a、《石浮图铭(并序)》
b、《大唐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尉蓟县田义起浮图颂》,《陈亚兴游览题记》
c、《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之铭》
d、《大唐云居寺石浮图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