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达岭,居庸关不知路过多少回,但从未听说关沟风景区,自从加入古迹群,才知道关沟的历史和文物,那一日天翔群主兴致很高,拿着两本年票说带我去爬水关长城,顺便带个工兵铲,试着找一找五贵头石刻下面掩埋的旧石刻。总觉得那天在天翔的安排下效率很高,4个多小时的时间,除了没开挖旧石刻,几乎把关沟风景区内居庸关和水关的古迹想看的都看了,首先是水关长城爬到顶了,加上两个明代的墓地,孙公墓,李公墓,东园火车老站,仙枕石刻,关沟大神木,南口城门门洞,乌龟石,詹天佑旧居,泮宫石牌坊,金鱼池,五贵头弹琴峡石刻及其周围遗址,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看见了居庸关云台,并且去了六处摩崖佛造像,既有云台这样的元代石刻的国宴大餐,也有六郎影这样的元代石刻的乡间农家味,真的难以消化,这次不谈云台的精美,只聊聊山野中的摩崖造像,慢慢道来。
提起元代的石刻佛造像,巅峰之作是龙山石窟,居庸关云台浮雕和飞来峰佛雕群,这些精湛的石刻可比喻为元代国家重点工程,耗费巨资,周期需要以年来计算,佛造像的蓝本都是来自远方高僧的正宗佛造像,而今天所看到的六郎影,五郎影,上关城三世佛,丁香谷三世佛,丁香谷佛(带童子),听琴弥勒,上述六处佛造像,多数是元代的乡村项目,周期也就几个月,浮雕手法能省就省,也许根本就没有蓝本,也没有依据佛造像应有的规矩,只是依据山势的花岗岩的面积随意而为,工匠用简笔画的构图,造就了关沟元代佛造像的特点。而关沟,帝都北面最大的通道,几百年来保护了这些佛造像的模样,后世的人又赋予新的含义,比如杨家将的故事,让这些元代的简易佛造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的文物保护项目。
关沟一带元代的摩崖佛像比较有特点,头部不是常见的装饰,没有佛冠,没有螺发肉髻,而是喇嘛教的帽子,有点像《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头饰,第一次看有点滑稽,看多了也就习惯了。其中只有六郎影的头饰不是喇嘛帽子,是这些佛像中最复杂最优美的头饰,是一个佛冠,上面还有小的佛像,就是比例不太合适,六郎影有说是观影菩萨造像,高度3米左右,坐落在公路几十米以上,难以接近。六郎影摩崖造像面积也算排在第三位,分布有方孔,可能是木质结构的接口,应该有楼阁之类的辅助建筑,佛像顶部有类似屋檐的明显凿痕,防止雨水对佛像的损害,上关城三世佛也有类似的设计。六郎看高速,五郎看铁路,其实,五郎影(阿弥陀佛)是单佛像中最大的佛像,有4米高,佛像周围也分布方孔,估计早期也有相关的配套结构,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
佛造像面积最大的是上关城三世佛像,岩石上有方孔和屋檐沟槽,估计有殿宇结构罩着佛造像,这是在昌平地界的唯一一处摩崖造像。而延庆的领导说我们有16处,有机会都去看看,可别是私人用的小佛龛,小的没有任何细节。关沟这些佛造像大多都采用沿着岩石平面下挖的方式,一般厚度在10公分,沿着佛像身体的轮廓铲出一条界限,石刻剔空的工程量很小。而丁香谷三世佛是不同的雕刻手法,佛像主体是突出在岩石表面之外,这需要剔除大量的岩石表面,工程量很大,而且这部分佛像虽然只有1.5米左右,可能有掩埋没有露出的石刻,我们雪后去的,佛像肩旁上堆着雪,远看闭着眼睛的佛像,更像是扛着肩章的将军。
丁香谷另一个佛像比较奇怪,两边是带着背光的散财童子和小龙女,一般认为主佛是观世音菩萨,可是带上喇嘛帽的佛,专家说不是观音菩萨,元代传承的喇嘛教中没有观世音佛,这是一个佛造像变异,这是元代宗教传播的见证,国家新统治者强行推广的外来宗教和本地人民信奉传统宗教的相互融合,这个喇嘛帽子,让佛造像变成凡人画像,没有唬人的尊严。
按单佛像高度排列:1:五郎影,2:六郎影,3:上关城三世佛,4:丁香谷佛(带童子),5:丁香谷三世佛,6:听琴弥勒。
按造像面积排列:1:上关城三世佛(三佛),2:五郎影,3:六郎影,4:丁香谷三世佛(三佛),5:丁香谷佛(带2个童子),6:听琴弥勒。
参考古迹群,有孔铜钱博客,关沟文物古迹,大槐树下好乘凉博客,昌平延庆古迹篇,莲莲的小世界博客,活力金鸡博客,聚缘12博客,天翔128博客,上关城三世佛,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