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2015-10-17 19:01:14)
标签:

地藏殿

晏公祠

石头房子

石刻文献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天翔群主在群里问,“谁去北法海寺”,“我去”,这不经意的回复,改变了一些我对古迹遗存的认识。那天上山后,我们先是在一处山坡找石刻,随后天翔带我来到一处新修的建筑前,远看以为是个厕所,近看墙上刻有文字,以为是游客的涂鸦,真是个白痴,现在想想,不知道自己如何混进古迹群的,做为一个古迹白丁,看过一点古迹旅游景点宣传手册,以为自己明白了很多,结果是废了,成了一个古迹白痴,最幸运的是在古迹群结识一群古迹鸿儒,也算三生有幸,天翔说这个地方吴老也来过无数次,现在保护起来不让进了,两间石头建造的“陋室”而已,难道这里藏有什么惊天的秘密。
回家在网上一通查询,开始震惊了,晏公祠是什么,这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纪念馆,这种石头建筑可以说是明朝人不经意的伟大的创举,涵盖了石窟,摩崖石刻,石碑,壁画,契约文书等所有形式的文字书画历史载体,以石头建筑的形式集于一身,这种祭奠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又是弥足珍贵,这是我震惊的主要原因,但愿我是少见多怪。试想在我们面壁祭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上至古来圣贤的教诲和下至乡绅匹夫的报国铭志,可见创建人的高远情怀。
我同意颐和吴老的论断,地藏殿和晏公祠曾是一个建筑群,就是《帝京景物略》和《宸垣识略》中所描述的晏公祠所包含在内的古建筑总成,主要建筑地藏殿的石匾上的落款是建筑年代的依据,1512年,已有500年的历史,孙大圣都归来了,晏公祠最开始是村民兴建的地藏庵,根据东墙上土地买卖的契约(等同于四至碑),五年以后的1517被“晏公”家族所购买,形成晏公祠的雏形,其实所谓晏公祠的格局太小,“晏公”家族修建的“道统庙”,以祭奠三皇五帝的大格局庙,虽然所有非石构建筑毁坏,但从古文的描述中体现小庙的大气恢弘,其一,有泮池小桥的设置,与国家最高祭拜规格的孔庙的布局一致,有溪水环绕,有古桥飞至,有石门迎客,虽在山野确不失礼数,其二,河图洛书,几乎失传的祭奠,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佛教也有自己的经典传承,而古老的中华大地曾经有过河图洛书,我也不知其然,文化传承虽然不是宗教,但也要有文化传承自己的圣物,其三,石香亭,不仅是祭拜烧香,也具有文笔塔的功能,其四,三皇五帝和众多圣人都是石像,是石像哎,就连国家最高等级祭祀帝王庙中所供奉的仅仅是木牌位,没有造像,可见小小道统庙的诚心诚意。呜呼,晏公祠是当年成千上万祭奠中华大地祖先圣贤的小庙之一,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唯一。
至于“地藏殿”的石匾为什么要保留,是一个谜,我猜是因为这个石匾比较特殊,它是与大门横梁一体的巨大石板,估计重量超过一吨,以普通人力无法更换,也许是因为是契约的要求,所以保留至今,成为初建和维护重建的重要物证。而记录晏公事迹的真正晏公祠非常低调,在整个建筑群的最后面,“堂后累石为洞”,只是一个石洞,停月岩,五百年后,所有的建筑被摧毁,只有这个停月岩,真正的晏公祠,虽然晏公是个太监,晏公祠却以“晏”家族的功德所庇护,保存下来,成为唯一屹立的建筑(地藏殿无屋顶),停云岩、邀月洞、晞阳阿、四知室、三省斋,满满的都是儒家的传承,或许成为一个时代的儒家乡村纪念碑。
我以为汉唐祭奠文化的传承,经过辽金元的融合消失殆尽,到了明朝刚有些起色,这是晏公祠存在的重要背景,可惜明朝以后,特别是民国和文革,彻底切断了祭祖的传承,只剩下流淌在我们个体血液里的DNA,这种DNA在天命的驱使下寻找到印证自己的历史痕迹,而晏公祠的存将会印证明朝的实际状态,也为一无所有的今天提出警示。关于晏公祠的介绍,网上有这里略,两间石头房间的石刻足以写篇博士的论文,包罗万象的刻字如同描绘当年历史状况的长篇画卷,展示着明朝人满江红的生活情怀,急需专业的保护和研究,这是一篇关于黄河长江流域传说祭奠的历史文献,这是一篇孔子礼乐文化金句传承的记录,这是珍贵的好东西,形容好祠的好词已用尽。
谨以此篇短文纪念今天的古迹群聚会,感谢蓝精灵的礼物和吴老的鸿雁之情,最重要感谢群主和各位老师,感谢前辈的提携。如果有荒野无人的机会,也要在晏公祠前行礼,把《琅琊榜》学到的伏地礼节研习一下,感谢晏公祠的存在,感谢晏公的在天之灵。
网摘:清•吴长元辑《河图洛书》记载:“晏公祠在弘教寺旁,明正德中晏常侍忠建。过涧石桥,有石门曰道统门。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诸圣贤,右像周、程、张、朱诸大儒。壁五,石龛一。龛标一经名,唯以藏其经。殿外一石亭,亭壁列钟簴、干戚、钱鎛、弁裳之属,一如五经,以便治是经者。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雒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雒书。东堂三楹,壁忠臣龙逢以下,孝子曾、闵以下,右图而左书其行事,以告观者。石像浑朴,不类汉以后及西域像。法堂后累石为洞,洞壁标先儒格言及咏道诗词。”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古井: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雒龟:背过神书,神书失传,据说神书指点山顶洞人开创了炎黄子孙的历史,书上文字能与人类意识交流,那时的古人不认字。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晏公祠,石头房子刻满了明朝乡村的珍贵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