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寺,崇效寺都空有老寺院的虚名

标签:
宝应寺登莱胡同崇效寺藏经楼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北京平原(城市)中最古老的四个寺院,天宁寺,法源寺,崇效寺,宝应寺,据说这四个寺院的前身在唐代就有了,寺院之间相隔距离不远,可以徒步连穿,其中天宁寺和法源寺都成为当地的地标名称,天宁寺寺院是新建的建筑,全国尼姑的著名修身之所,是天宁寺塔拯救了寺院的存在,法源寺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更是无限风光,也算是唐代悯忠寺的后继,流传有序,至于崇效寺也有自己命名的小胡同,崇效胡同,以及寺庙枣林的传说,可惜如今只剩下一座明代的藏经楼,藏在白纸坊小学的深闺之中,不可见人(教学楼后面有个参观入口),在民国还盛极一时的庙宇烟消云散,只留下崇效胡同周围的棚户区,这儿在北京也有特色,没见过的简易住宅楼都奇特地出现在这里,你们北京城里人真有生活经验,几十年过着类似户外的生活,冬冷夏暖,多少人挤在一起过集体生活,长期的难民营生活场景令人心塞,守着寸土寸金,盼着拆迁发财,好在大范围拆迁改造已箭在弦上,估计地区改造没有崇效寺的名分,崇效寺已是空有虚名。
四个寺庙中唯有宝应寺没有地域标识,所在胡同的名字叫登莱胡同,所在小学叫登莱小学,网上介绍所谓登莱,指的是山东登、莱二州,二州建制随朝代之更迭屡有变迁,最广时包括整个胶东半岛。清代的登莱二州,则包括了今日烟台、威海、青岛三市及潍坊市的一部。而宝应寺在这里好像是胡同外挂的附件,真正的宝应寺早已消失,现在的寺院是根据明代所建的遗址,寺院复建的规模不小,在小学大门的东侧建有山门,其形状不伦不类,更像是陵园类的大门,原来是门洞没有起拱,用水泥板平铺,省事,别扭,不如不叫宝应寺,恢复“登莱胶义园”为好,据说里面保留的建筑有老的彩画和壁画(老北京网有照片),至于碑和古钟的位置没有查到,但总体感觉里面是办公用房,后殿墙上可以看到安装的各种管线和空调外挂机,东侧门里面好像是停车场,恢复寺庙的用意也就如此,宝应寺即使恢复了所谓的庙宇建筑,做为老寺庙也是空有虚名。
网上摘抄,据清《宸垣识略》记载:“宝应寺在广安门东南,地名南燕角,相传唐刹也。”寺址就是现在的登莱胡同29号,现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校校址。登莱胶胡同31号大院原为山东登莱胶寄骨所,以南为登莱胶义地,也称山左义地,在现在的篮球场一带,清代末年,宝应寺曾一度作为登莱义园,成为客死京城的登、莱子弟寄骨之所,义园为其办理后事,灵柩暂厝此地,日后若有机缘,再运回原籍。如今的广安门东桥下,大街路南,北京港中旅维景国际大酒店和广安门体育中心之间的通道,便是登莱胡同。1956年整顿街巷名时,将原干面胡同与登莱胶胡同(即宝应寺)合并改称登莱胡同。
所以说,宝应寺最然有建筑规模,另外取个名字为好,崇效寺只是建筑遗存,明清建筑遗迹都看不到,空有北京老寺庙的名头,图一乐吧,好在老北京网还有文字回忆,珍惜,徒步还顺便可以转转更加年轻的寺庙遗存,万寿西宫遗址,金圣安寺遗存,牛街礼拜寺,莲花寺遗存,长椿寺,这些与居民区一起留存的寺庙也不容易,准备单独写一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