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二),老照片和石碑

标签:
戒台寺佛龛赑屃石碑千佛阁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俯瞰戒台寺,核心建筑有两个,一个是千佛阁,在主轴线上,另一个是戒台大殿,在北轴线上,我比较喜欢北轴上的建筑,据说那才是戒台寺初建的布局,其他都是以后扩建的,主轴上因为1965年千佛阁建筑被拆,让整个戒台寺没有了主心骨,好在2015年新的千佛阁已经耸立在原来的遗址上,老照片也可以继续对照参考,只是此千佛阁是2015年的。
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还有一个石碑,只是碑座换了不知道从哪里搞的一个被切割的赑屃,老照片显示是一个没有雕刻的方座,古树原来有两颗,现在生存的一颗老古树是宝中至宝,保护措施再多也不过份,被祈福的人供养也是应该的,毕竟是活的精灵,和那些皇帝封号的古松都是戒台寺的镇寺之宝。
天王殿前有两个龟趺,好像是一对,右边那个张着嘴,传统的技法,嘴中局部雕塑传神,赑屃也显得慈祥可爱,一定是师傅做的,左边那个赑屃闭嘴露出一排小牙齿,雕塑简洁了,也显得有点萌,好像是接待客人露出牙齿的标准照,尾巴也调皮的搭下来,一定是徒弟做的,两个赑屃龟纹也不一样,好在非常对称,有孩子问家长这是什么,爸爸说是王八驮石碑,妈妈说这不是王八,是龙的儿子,孩子明白了,龙的儿子原来是王八,那我也不当龙的传人了。
上面所涉及到的石碑,双塔邨人李老的博客里有碑文全文,李老发了戒台寺六篇碑文,门头沟碑文录38,39,40,41,42,43,分别是:38知幻碑,敕建万寿大戒坛僧录司左讲经知幻大师行实碑,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39法钧碑,故坛主守司空大师遗行之碑,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40恭亲王碑,重修万寿寺戒坛碑记,大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41敕谕碑,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42嘉靖重修碑,重修万寿禅寺戒坛记,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43天津徐世昌撰并书,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
能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必然是经典而传世之作,我没有搞清楚几个碑的分布位置,碑文上的古文和历史名词也不懂,回家后鞭策自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兴趣去仔细研读,感谢前辈们的努力,感谢能在网上查到不需付费的资料,好在近代的文字略微知晓,民国总统徐世昌老先生的碑文,好像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游记,为戒台寺添上重彩。
如今,戒台寺千佛阁在装修中,五百罗汉堂也在复原中,新到的金属罗汉都放在屋檐下,东倒西歪,这才是罗汉的本性,只是太新了,升级版的罗汉带智能设计就好了。戒台寺塔林封闭维修,很遗憾未能参观,也无从俯瞰戒台寺,以后还是冬天来好。
对室内的文物没有过多的关注,印象最深的是木质佛龛,三个雕龙凿井,精美的看不清,网上查,明王殿即戒坛院的山门殿,明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其前面的装饰及门口的造形,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殿内有一座明代金漆彩绘遍体雕龙的木质佛龛,原放在千佛阁内。千佛阁拆除后,阁内的文物分别作了处理,这座佛龛被放在了“文革” 期间作为仓库的天王殿里。1980年整修戒台寺后,移至此处。佛龛高4米,长3.7米,宽1.55米。佛龛的下部是木质的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沿和束腰雕花金饰。须弥座上面的四角各立有一根缠有两条盘龙的木柱。佛龛的后面用太师板封住,两侧为花棱窗,其下面的裙板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金龙一升一降.追逐着一颗火焰珠。佛龛的前额正中雕有一条张口鼓须的团龙。硕大的龙头居正中.俯视下方。其两侧各雕有一条行龙。下方为海水江崖的图案。佛龛内顶上有三个雕龙藻井,每个藻并的穹顶正中都有一条木雕团龙,其周围环绕着8条小龙。整座佛龛内部外露部分均雕有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龙,共计146条。
龙在中国的传说中都是雄性的,雌性的龙没有造型,也没有传说,想了半天,小龙女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