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寿寺(塔),比央视塔厚重

标签:
慈寿寺玲珑塔冻融天宁寺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我小时候住在公主坟翠微路附近,暑假远征到玲珑塔附近来游泳,是了不起的勇敢之举,可以在同学当中传颂一时。这一路上经过罗道庄,三岔河口,偷玉米,捉蚂蚱,一路打闹来到塔下,没有记住塔的细节,只是曾幻想着开启塔里面的宝藏,然后全去买冰棍吃。长大后才知道塔是实心的,没有地宫,没有宝藏,只有外围包裹着奇特的塔砖。
北京的著名的塔保留的不多了,老北京网站上有北京古塔的集锦,了然,功德无量,玲珑塔也是仿天宁寺的塔,风铃已丢失大半,最喜欢的照片是塔与中央电视塔的合影,历史的厚重,让电视塔显得那么渺小,古迹群的志士让我钦佩,一日北京八塔游,才真正知道北京塔的魅力,八个半唐塔,在陕西、山西算不上之最,但在北京,总觉的亲。
自己也算是从事砖瓦硅酸盐行业,对砖瓦的历史发展却一点也不了解,秦砖汉瓦闻名世界,但留下的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少,居住的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为主,只有长城、古城城墙和陵墓算是砖结构,其中佛教的塔是砖景观建筑的代表。这些专用塔砖,脱坯是专用模具制造的标准件,还是后雕刻工艺加工的人工作品,不得而知,从兵马俑时代的流水线制造,可以想象肯定有一定的制造规模,据说光北京地区曾经有过几百上千座塔,保留至今也有200多座。从这座塔的门窗的造型,比早期的天宁寺塔要精致很多,是在仿天宁寺的砖塔基础上又加有自己时代的印记,更加具有皇家的风范。
佛塔的风格知道的不多,但北方地区砖结构建筑最易损害的是冻融,塔结构如果没有很好的防水设计,造成局部积水或水渗透到砖缝里,极易造成表面冻融损坏,十几年内就会风化严重,我们看到很多老塔的根部先损坏了,塔就塌了,就连我们50-60年代的砖混建筑很多是底层砖先酥了,实际是底层防水施工的水平很低。造成那时的建筑寿命很短,50年后就已经成了历史遗失的时代建筑。虽然塔刚经过修缮,照片里砖塔最容易积水的部位,砖已经裂开,开始长草,如果不及时维护会越来越大,这里只是自然的损坏,我们可以预防,但历史上人为的损坏,留下的遗憾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