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帝庙,胡同的精神寄托

标签:
关帝庙西四北大街双关帝庙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西四北大街西侧的街面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庙山门,我曾怀疑过它是后来这几年复建的,因为不知在那条街走过多少趟,从来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山门的地基被埋住了,显得很矮,山门的石门额确是非常完整,不像它的邻居隆长寺被砸的没有边框,可能是因为上面醒目写着“毛主席万岁”,把真正的庙名“护国双关帝庙”盖住了,其实石刻的字是盖不住的。山门右侧被改建成隐秘的公共厕所,几乎和山门形成一个整体,从街面上看不出来。
胡同小庙,它的存在与当时的居民生活常态紧密相连,是那个时代胡同居民的精神寄托,庙里和尚师傅们所做的各种法式,已经远远超出信仰的范围,成为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习俗,人生中的婚葬嫁娶,生老病死,所有的大事,以及人们未知的疑惑,都寄托在庙里,通过庄严的仪式一一化解,寺庙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习俗。
关于寺庙,一是喜欢建筑,二是喜欢关于寺庙的平凡小故事,双关帝庙,我还是喜欢刘福奇先生的文笔,他回忆说,我就是在西四北大街长大的,蹒跚学步就是妈妈领着我走在这条路上。“西四”过去叫“西四排楼”,拆排楼那天,爸爸带我去看,那时我还小,不大记事,看完了拆排楼爸爸领我去丁字街的“年糕张”吃的元宵,因为和吃连在了一起,所以对拆排楼的往事记得很清。很小的时候,对西四北街西的一座小庙有极深的印象,小庙的旁边有一家“欧亚”照像馆,第一张全家福就是在那里照的,我和哥哥都是一式的秃瓢,就像是剃度要出家的和尚,姐姐说:“照完了相就给你送庙里”。吓得我直往爸爸的怀里钻。后来我知道,那小庙不是什么佛家的殿堂,是“双关帝庙”,庙里供奉着两尊关羽的塑像。
无冬雨的博客:庙的名字很有趣,为什么是双关帝庙呢?关帝爷明明就只有一个。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读到了一点资料,原来庙中供奉的除了关羽外,还有岳飞,民间相传岳飞是关羽转世,所以庙宇也就称为“双关帝庙”了。双关帝庙在北京共有两处,除了西四这一处外,另一处在崇文区茶食胡同,但现在已是没有了,关帝庙称“双”,似乎也只有北京。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中的介绍:始建年代不详。据元泰定三定(1326年)立石的《吴律关帝庙碑》记载,都城西市旧有庙,殿久失修。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修。明正统十年(1444年)重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庙坐西朝东。依次有山门一间、正殿三间(前出轩),通面阔10.20米,通进深7.20米,歇山调大脊,单昂三踩斗拱,出轩为悬山箍头脊筒瓦顶。后殿三间。山门石券门上书“护国双关帝庙”,庙内元、明两代石碑于20世纪80年代为石刻博物馆收藏。
我这次不经意看了山门后面的大殿,我的天呢,我的天呐,这里竟然有这样高规格的大屋顶建筑,破败的屋面,掩饰不住飞檐曲线的优美,特别是四角上翘的飞檐,仿佛屋面要向上腾空,一飞冲天。我这时才理解那些难懂的文字描述“正殿三间(前出轩),歇山调大脊,单昂三踩斗拱,出轩为悬山箍头脊筒瓦顶”。精美绝伦的老建筑,能保存下来也算是奇迹,现在虽然待遇凄惨,坚持住不要倒塌,相信有一天会得到双倍的保护,双关帝庙的飞檐一定会成为西四北大街上的标志性古建筑。
网文,北京现存最古老关帝庙年久失修,2011年05月09日《新京报》
昨日上午9点多,三位白发苍苍的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罗哲文、马自树走进这个院落,就建筑形制、保存情况等进行现场考察。几户热心的老住户主动打开自家家门,让专家们拍照并详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