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2014-05-11 20:35:08)
标签:

圈门

过街楼

天浮桥

峰口庵

十字道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看了有孔铜钱和天翔128的关于圈门和玉河古道的帖子,下午从清河半小时就到了圈门,没想到去门头沟比去天安门方便多了,以前那个遥远的门头沟其实迈步就到了。连接玉河古道上十三个村子,基本因为是地下挖空区而搬迁了,只留下三店村没拆,圈门至三店村之间最庞大的居民区已是一片废墟,玉河古道正在处于天翻地覆之中。

圈门,是个三孔过街楼,门头沟的名字就是来自这个绝对地标性的砖劵门,几年前这个破旧的过街楼和离此不远的大戏台全部淹没在杂乱无章的民居之中,有虎落平阳的窘境,现在,它见证着几百年来这条山沟里煤矿的兴衰,伴随它周围百年的门头村的建筑基本已被全部拆除,只留下过街楼,大戏台,窑神庙三个祖宗辈的老建筑,浓妆艳抹地招摇过市,笑到最后的就是神灵。

有资料说,玉河古道是一条两山相夹的沟谷,小煤窑沿沟谷两侧开凿,中间的低洼处即是季节性的行洪河道,同时也是众多煤窑的排水沟。早在明代,当地人在排水沟口修建了横跨沟谷的过街楼,这里具有军事作用。过街楼状如关城,上部建有神庙,下部为城关,建有拱券形的门洞,玉河大道、泄水沟都从过街楼的门洞通过,易守难攻,成为了一道关隘。当地人称这种建筑为“圈门”(券门),过街楼以西为圈门里,过街楼之处则称为“门头口”,意为“此券门是进入产煤区的头一道关口”。附近地区的人们则称这一地区为“门头”,称建有过街楼的地方为“门头村”(明《宛署杂记》中已有“门头村”之名,门头村有名字了,慢慢地门头村这一条泄洪沟也就被称为“门头沟”了,就此产生了门头沟的名字。

由于地处古道之上,又是煤炭主产区,这一地区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居住,人们把自然状态的泄洪沟进行了修整,砌起了沟帮,把泄水沟限制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在两岸垫出平地,盖房居住。采煤业的发展和商旅的通行,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日渐繁荣,从而形成了从门头口到横岭道的十三里长街,共有十三个村子。民居建筑在泄水沟的两侧,商店铺号沿沟而建,靠山坡处则是一座座民办小煤窑,生态极度恶化。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如同战争后的一片废墟,面对这残垣断墙,盼望能环境能化茧成蝶,展现一条新的玉河大道。

沿着村里的路向上走,一路上山石有的呈黑褐色,给人的感觉掰下一块就是煤,难怪自古以来就是黑金的产地,这次我只到了天桥浮过街楼,怕时间太晚城里堵车就下撤了,天桥浮的过街楼,石砌门洞,没有使用一块砖,劵拱高2米,宽3米,进深5米。分别由青石条板和原石两种结构的洞顶,特别是原石搭成的劵拱结构很有特色,成型比砖拱要复杂,估计是最早的建筑结构,后来修复采用大型的青石板,结构要简单,但需要机械运输和吊装了,估计是战争的需要而和附近的碉堡工程一起修复的,在过街楼洞口上刻“天桥浮”三个字,最有特色的是过街楼附近有暗堡,两侧的山头有四个明碉堡,过街楼上面有三义庙,存有一个殿和大量的断墙,估计这里也曾经都修建成作战的堡垒,在地里位置上比那些碉堡更具有战略威胁,不知是因为战役还是别的原因,所有建筑被严重破坏了,能保留到今天真是万幸,古迹和战争遗存,天桥浮过街楼区域是完美的军事教育基地。

遗憾,峰口庵关城门洞和十字道过街楼没去成,找个时间穿越一次。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下回我站在这个位置照一张:

圈门,玉河古道上四个石砌拱形门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