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村子以九王坟为名,叫九王坟村,沿着九王坟的领地新修了一条形成封闭环的柏油路,保佑着坟区不被侵犯。从百度的卫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坟区的轮廓(见图),西面是圆弧状,正是宝顶的位置,整个陵墓的位置是东西向,最东边是荒地,算起来第一个建筑物是石桥,新修复的痕迹太明显了,然后是著名的碑亭,古朴门窗被毁的心痛,再往西两侧是漂亮的南北配房,隆恩门以里因为上了锁看不见了。
九王坟的北面是拥挤的村庄,家家都在扩建,以图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多得一点利益,所以九王坟北面的围墙边借助围墙也搭成简易建筑,不占白不占,连鬼神也要靠边站,这就是现在社会最流行的准则。
九王坟南边的一大块空地未被占据,目测是公共坟地,国人以死者为大,天子脚下还没有人抢公共墓地盖房,这样与九王坟一起连成一片较大的开阔地,即使夹在两片村庄中,因为空间面积大而格外显得肃静。
我非常诧异九王坟为什么是保存为最好的清代王爷坟,看不出任何特殊风水的地方。我在七王坟的宏伟大队学过农,那里的山势和溪流绝对是寺院的底子,风水一流,而这里只是普普通通的村庄,没有近山,也没有远水,墓主人是33岁就早逝的平庸王爷,与清代那些叱咤风云的著名王爷无法相提并论,但别的王爷坟已无处可寻,这里的规模建制还保存完好。虽然墓早就被盗了,王爷陵墓当过猪圈,现在阳宅还被租用,2005年的修缮后依然显得破旧,这个村借王爷陵墓之名而存留,村里面的老住户,保护九王爷的家。
百度文摘:孚郡王墓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墓坐西朝东,南北宽80米,存有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和宝城、宝顶等。碑亭坐西朝东,高8米,单层歇山式,四周各有一券门,上刻有缠枝莲花纹。亭中立有九王墓碑,高7.5米。园寝北侧建有阳宅,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隆恩殿高8.1米,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单层歇山式,一斗三升斗拱,顶为盘龙藻井,长方形青条石台基。墓区有柏树、白皮松147株。
孚郡王墓又称九王坟,清孚敬郡王奕譓的园寝。奕譓(1845~1877),道光帝第九子。道光三十年(1850)封孚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授命内大臣,加亲王衔。孚敬郡王是光绪生父醇贤亲王的唯一的同母弟弟,是光绪皇帝最嫡亲的叔叔,地位尊崇。生前养尊处优,死后哀荣优隆,上谥号为孚敬郡王,墓地也格外漂亮。
对比一下另一个九王坟,
从网上介绍睿亲王多尔衮的遭遇,他几乎是大清代理皇帝的身份,但这个九王坟早已烟消云散,让我们明白了世间万物的平衡,是时间上的平衡。
睿亲王多尔衮因行老九,所以多尔衮的坟地又称“九王坟”。九王坟在今东直门外新中街附近,占地三百多亩,其中可耕地一百多亩。园寝坐北朝南,最南边有神桥一座,下边是月牙河。北边八九米远是宫门三间、栅栏门,有围墙、子墙共两道。进宫门是东西朝房,碑楼两座,内有两块驮龙碑。正对宫门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月台,月台上有大宝顶一座,大宝顶后有小坟头四座。宝顶北边是半圆弧的“跨栏”墙。墙北还有大山子一座。院墙内外植有松柏树。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死于喀喇城。顺治皇帝为其选择了东直门外的这块墓地。多尔衮墓冢宝顶坐北朝南,前有大殿、月牙河、汉白玉石桥、华表、石人、石马、神道,墓后有三合土夯筑的土山,高约十米余,东西长约百米。
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詹岱告发多尔衮谋逆。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茔地所植松柏砍伐殆尽。直到乾隆时期九王坟才得以重修。
1943年九王坟盗墓者来了一百多人、十几辆大车,忙乎了一个夏天,挖开地宫后,人们只见到一米多高白底蓝花瓷坛子—个,里边仅仅两节木炭而己。众人叫来看守坟地的汪士全询问,汪士全告诉盗墓者“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他们在盛怒之下,将坛子打碎了。
辛亥革命以后,末代睿亲王中铨将大部分地面建筑拆卖。1940年,日本人在坟地修跑马场,拆除了其余的地面建筑,至此,九王坟仅存红墙根基和宝顶前三合土拜台。1954年。因大规模城市建设需要,将九王坟铲平。建成了小区后,为了和三道中街区分,这里定名为新中街。工人体育馆附近。
正是:
草木深深九王坟
古树昏鸦锁大门
短命平庸冢尚在
权贵一世早化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