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东山村这个名字,在爬小西山(六环以内)的山友圈里很有名。但在网上几乎搜不到过多的信息,到是南方的东山村遗址和老古道比较有名,北京的东山村只是一个村名罢了。
提起北京的东山村,大焱的山房博客介绍了京白梨,据说是台湾老板承包了那片土地,开始经营农业观光项目,修路盖房,祭拜老梨树,拉上围栏,警卫站岗,几年前开始收取门票就说明有回报了。
我是在今年冬天开始爬那条香山古道,可以说是民间古道,没有官道那么宽敞,我以前所见多是官道,进香拜神的古官道,运煤的古官道等等,这样纤细悠长的古道十分罕见,有资料说是为了运输东山村的京白梨到北京城里而修建,在古道上有一个盘道修建碑,这块碑在京西的文物中有记载,但现场那块碑什么也看不出来,好像半截碑塞在石缝里,难道是赝品。
这条香山古道是我见过北京最长,保存最好,建造技术最高的山道。连香山公园里新建的盘山道舒适程度也无法和这条古山道相比,也许是因为路宽比较窄,所以有往复攀升的设计空间。设计者充分发挥山势和山石的特点,另一个原因估计是因为这条山道要走驮重物的牲口,所以山道上升的高度建造的平稳,基本保持一种平和的坡度上升,大量应用三角支撑的“之”字攀升技术,这使得修路的工作量剧增。石板路的页岩石板竖向深度安装,大大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这是一条不计成本的高质量古山道,让后人唏嘘不已。是谁在建造这条高等级山道,是谁这么有才华,这比那臆造的曹雪芹小道要有价值的多的多,可惜这是门头沟,那是海淀区,文化之区。
石头的应用是东山村香山古道的特色,古山道的最高处是倒塌的禅房建筑,保留全部用石头搭起的山墙遗址,古道的最低处也是保留的原住民的村落,仍然是一片石头建成的山墙,古道本身也是对石头的精巧应用,几百年的石头建筑遗址,形成一条完整的石头建造博物馆。
一位知青大姐说,70年代,这里的古道边上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在东山村汇成一条渠水缓缓流向杨坨镇,村民们沿着河渠,一边戏水,一边踩着石头出山去镇里上班。后来,溪水没有了,修了公路,有了公车,房子越盖越多,生活用水越来越金贵。这也是北京城的缩影,缺水是生态资源恶化最严峻的现实,没有了水,山再青青,天再蓝蓝,这里也不过是一条枯竭的山沟。
东山村有个南庙,2006年大焱拍过,我是今年拍的,村里第一眼就喜欢上南庙两个小眼睛似的窗户,可惜庙是仓库,早就没有了神灵。我想吐槽京白梨的承包老板,把香山古道的进山的口堵上,连村民都不能走,连着把政府都忽悠上,到处竖警告不要爬野山,到处建一些莫名其妙的畸形建筑,不像海峡那边人士的作为,造福一方百姓,继承百年传统,包梨园可以,最好不要包香山古道,承担维护的责任才是得民心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