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线28:张掖南华书院·西来寺
标签:
左宗棠普觉静修国师平郡王讷尔素观音殿木构圆形藻井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清代重视与鼓励书院教育。在清廷的鼓励之下,至光绪改革之前,甘肃共有书院77所。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对文武官吏与士民子弟的求学问题一向十分关注。从1869年至1880年,左公倡导新建书院9所,恢复书院12所。


西来寺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据《甘州府志》记载,西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由西域僧人郎法·阿扎木苏(普觉静修国师)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扩建为寺院。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准噶尔部进入西藏侵优,清政府派兵进剿平乱后,平郡王讷尔素移驻甘州,将该寺命名为西来寺,题写了寺额。扩建寺院的工程复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动工,至雍正十年(1732年),历时12年才圆满完工。建成了一座由山门、过殿、大殿、南北配殿、观音殿、藏经楼为一体的藏传佛教寺院。

后来寺院的山门及部分殿堂因多种原因毁损。20世纪80年代又经修葺,新建了山门及两座大殿,重塑了佛像。现在已经看不到该寺当年的全部胜景,

后来寺院的山门及部分殿堂因多种原因毁损。20世纪80年代又经修葺,新建了山门及两座大殿,重塑了佛像。现在已经看不到该寺当年的全部胜景,
寺内观音殿是唯一的一处未经改动的明代建筑,就在进院中的一侧。

1995年5月,张掖市文管会维修观音殿时,在天花板上方发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放置的唐卡、袈裟、披风等,说明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


1995年5月,张掖市文管会维修观音殿时,在天花板上方发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放置的唐卡、袈裟、披风等,说明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