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103:合川钓鱼城(中)

标签:
钓鱼台护国寺王坚记功碑悬空卧佛造像九口锅遗址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钓鱼城护国寺前,“独钓中原”坊。现石坊为按原式重建的。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合州人众为颂扬钓鱼城军民抗蒙(元)战争的丰功伟绩而建造。坊额“独钓中原”4字系合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李作舟题写。原石坊在文革中被毁。

粮食加工厂遗址,岩石上遗留的舂碓和园形石碾碾盘以及轮碾凹坑,就是当年钓鱼城军民的粮食加工场遗址。

钓鱼台,面阔而砥平,由于地处鸟瞰嘉陵江的山崖之上,颇具耸悬天际之势,是驰名巴蜀的远古遗迹。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卷64《合州》中记云:“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这是钓鱼城名称的来源。

沿着窄梯而下,参观卧佛等景观。


钓鱼台崖边的佛号大字题刻,钓鱼城摩崖三绝之一,上有楷书、线刻“三尊”佛号3行共12字。文曰,“无量寿佛、释迦文佛、弥勒尊佛”。每字高0.8米,宽0.7米,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石曼卿手书。

抗战期间孙元良题词。

悬空卧佛在护国寺前钓鱼台右侧不远处的崖壁上,是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是钓鱼城佛教文化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钓鱼城悬空卧佛系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悬空的崖壁凿成,身长11米,肩宽2.2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

它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袒胸露肌,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情态自然,是一幅构图严谨,比例匀称,既有大刀阔斧、雄伟壮观,又有精雕细琢、娓娓动人的摩崖造像。

钓鱼城悬空卧佛凿刻在钓鱼台西侧24米处的山崖上,距地表2米,身下为一道高0.3~0.6米,深为3~5米,且贯通了整个崖壁的缝穴,由此呈现出造像凭虚而卧的奇观,给人以佛祖渐渐升腾,飘然而去,但又难以言说的动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


抗战期间孙元良题词。

悬空卧佛在护国寺前钓鱼台右侧不远处的崖壁上,是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是钓鱼城佛教文化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钓鱼城悬空卧佛系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悬空的崖壁凿成,身长11米,肩宽2.2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

它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袒胸露肌,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情态自然,是一幅构图严谨,比例匀称,既有大刀阔斧、雄伟壮观,又有精雕细琢、娓娓动人的摩崖造像。

钓鱼城悬空卧佛凿刻在钓鱼台西侧24米处的山崖上,距地表2米,身下为一道高0.3~0.6米,深为3~5米,且贯通了整个崖壁的缝穴,由此呈现出造像凭虚而卧的奇观,给人以佛祖渐渐升腾,飘然而去,但又难以言说的动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

“一卧千古”题刻,位于钓鱼城悬空卧佛旁,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书,以佛教为题材,刻于卧佛头部上端岩壁上,字迹墨气浓重,笔道老练,而体姿秀美,章法结构洋溢着韵律之美,其题刻笔力雄健,气势不凡,与钓鱼城的悬空卧佛相得益彰,成为钓鱼城摩崖题刻中的经典之作,令观者无不为之赞叹。也是钓鱼城摩崖三绝之一。


王休为南宋庆元(1195)进士,以文学著称一时,金石文皆长。他的题书摩崖在钓鱼山上另一处位于千佛崖右侧石壁上,为“山人足鱼”四字,均为径尺楷书,深刻而成,不易风化。



水蒙蒙的嘉陵江。



“千佛崖”石窟,凿于唐代晚期。石窟高4米、宽7.3米,面西。窟中凿有趺佛造像,分37行排列,由底行向上至34行,每行计有佛像76~79尊不等,通高12厘米,坐于莲台上两手交结腹前。窟顶1~3行佛像正中有一尊稍大的造像为贤劫千佛,千佛高20厘米,背后有舟形光。

王休为南宋庆元(1195)进士,以文学著称一时,金石文皆长。他的题书摩崖在钓鱼山上另一处位于千佛崖右侧石壁上,为“山人足鱼”四字,均为径尺楷书,深刻而成,不易风化。



水蒙蒙的嘉陵江。

“三佛岩”。该造像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护国寺与白塔寺住持智慧和尚及众门徒捐资刻造。在长4米、宽3米的凹型石龛中,是阿弥陀佛(正中)、观世音菩萨(左)、大势至菩萨(右)三尊面西结跏趺坐莲台神像。造像神情逼真,躯体肌肉丰满,栩栩如生。佛龛下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合州举人朱宗言题刻的“荡胸生层云”5字,字径尺。


“古钓鱼城”题刻,该题刻原为凿于唐代的弥勒佛造像,1944年7月,因暴雨发生岩崩,佛像坠落到山下的始门关外,岩崩以后留下一幅断壁。其后,工于书法的重庆巴县县长、四川盐亭人杜兆麟在钓鱼城游览时题词,始得“古钓鱼城”墨迹并工人刻石而成。

这里曾是八百多年前钓鱼城军民碾磨硝、磺、木碳用以配制火药的碾盘,堪称是中国较早而且少有的古代兵工厂遗址。

据史书讲,在宋元(蒙)钓鱼城战争中,“九口锅”制造的铁雷、砲风等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有效提高了钓鱼城整体防御能力,让攻打钓鱼城的蒙古铁骑吃了大亏,八百多年前元宪宗蒙哥大汗折鞭钓鱼城,就是被“九口锅”制造的砲风打伤而死的


据史书讲,在宋元(蒙)钓鱼城战争中,“九口锅”制造的铁雷、砲风等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有效提高了钓鱼城整体防御能力,让攻打钓鱼城的蒙古铁骑吃了大亏,八百多年前元宪宗蒙哥大汗折鞭钓鱼城,就是被“九口锅”制造的砲风打伤而死的

南宋末年,张珏主持钓鱼城抗战时,为纪念王坚抗蒙功绩刻此纪功碑。元统一后将碑文改刻为千手观音佛龛。历代风雨剥蚀,佛龛两侧彩绘处显出原纪功碑文,残碑上有61个字清晰可见。王坚纪功碑为国家二级文物。

从上天梯,再次上到钓鱼台上。

池塘边的休息亭,挂着字幅,不知何意。


忠义祠,位于护国寺右侧,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原名“王张祠”,祀王坚、张珏二将忠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合州知州宋琢见“王张祠”简陋而集资整修。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合州知州佘崇凤刻石立碑并培修祠宇。清初,“王张祠”遭兵乱,片瓦无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州知州王采珍重修,立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5位牌位祀祭,改祠名为“忠义祠”。


从上天梯,再次上到钓鱼台上。

池塘边的休息亭,挂着字幅,不知何意。


忠义祠,位于护国寺右侧,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原名“王张祠”,祀王坚、张珏二将忠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合州知州宋琢见“王张祠”简陋而集资整修。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合州知州佘崇凤刻石立碑并培修祠宇。清初,“王张祠”遭兵乱,片瓦无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州知州王采珍重修,立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5位牌位祀祭,改祠名为“忠义祠”。

前一篇:川北环线102:合川钓鱼城(上)
后一篇:川北环线104:合川钓鱼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