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线26:民乐圆通寺塔·张掖东仓·鼓楼
标签:
镇远楼道德观金刚宝座塔东大仓甘州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圆通寺位于民乐县县城以北35千米的六坝镇城堡内,始建于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寺院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藏经楼、配殿、廊房等。现在看到的圆通寺是近年新建的,原寺已毁,只存塔楼。
据清代编《甘州府志·卷五》记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四年重修。本朝顺治七年、康熙三十六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修塔,乾隆四十三年又补石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今增高八丈余,阔周围一十一丈,配殿廊房俱照旧增加。

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是一座砖、土、木混筑覆钵式的藏传佛教密宗金刚宝座塔,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刹组成。2001年,圆通寺塔被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是一座砖、土、木混筑覆钵式的藏传佛教密宗金刚宝座塔,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刹组成。2001年,圆通寺塔被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塔的塔脖之上有相轮13重,俗称“十三天”,显示该塔较高的级别,内筑大立柱从第八层开始,相轮逐渐向北倾斜。
圆通寺塔的须弥座上面为覆钵体塔身,其上为塔脖,呈圆状,顶部四周每面开5个佛龛,共计20龛,佛龛内设佛像计23尊,其中铜质佛像6尊,铁质佛像2尊,泥质佛像2尊,木质佛像13尊;周围开20龛,每龛内或置铜佛或置菩萨像。


圆通寺塔,这座融合了砖、土、木多种结构的喇嘛教风格金刚宝座塔,以其21.9米的通高显得庄重而肃穆。塔顶之上,精美的流苏宝盖熠熠生辉,而其周围则悬挂了35个风铎,随着风的轻抚发出悦耳的声响。

到了张掖市区,寻找东仓的位置,看到了这座道德观。周边都是拆掉的老房子后被围起来的空地。道德观是现今张掖唯一保存下来的道观,原名道德庵,奉祀张天师。

院内这株200多年树龄的侧柏,被收入甘肃省古树名木名录。观内道教建筑群错落有致,有斗姆元君殿、老君殿、真武大帝殿、三霄娘娘殿、慈航大帝、财神殿、封神殿等。

祖师殿是八角斗拱中空结构,内部供奉太上老君。北东西三墙,满满绘制了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图说。


到了张掖市区,寻找东仓的位置,看到了这座道德观。周边都是拆掉的老房子后被围起来的空地。道德观是现今张掖唯一保存下来的道观,原名道德庵,奉祀张天师。

院内这株200多年树龄的侧柏,被收入甘肃省古树名木名录。观内道教建筑群错落有致,有斗姆元君殿、老君殿、真武大帝殿、三霄娘娘殿、慈航大帝、财神殿、封神殿等。

祖师殿是八角斗拱中空结构,内部供奉太上老君。北东西三墙,满满绘制了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图说。

张掖东仓属明清建筑,面积2430平方米。现存仓房13座,土坯叠砌,其中坐南向北4座,坐东朝西9座,土木结构,悬山顶。这里作为国保单位也被围起来整修。


张掖东仓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对研究明清时代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 是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至今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曾为储粮备荒、军需民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和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如今我们所见的,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靖逆将军张勇仿照西安钟楼重建的版本。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掖东仓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都御使刘璋建预备仓于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任张掖知县杜萌、王延赞、陶士麟先后维修增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知县陈澍又添建于旧址,后称为东大仓。

张掖东仓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对研究明清时代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 是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至今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曾为储粮备荒、军需民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和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如今我们所见的,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靖逆将军张勇仿照西安钟楼重建的版本。

东面上下两匾分别是“九重在望”、“金城春雨”;拱门上嵌有“旭升”。
北面上下两匾分别是“湖山一览”、“居延古牧”。
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
前一篇:甘青环线25:马蹄寺石窟(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