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福州:台江彬德桥

标签:
古桥园彬社十八将军拱梁结合桥杂谈 |
分类: 闽都十邑 |
台江彬德桥位于帮洲里中段,上次来这里参观已经是二十年前了,今非昔比,走过路过,重温一下。走到同德桥旁,有“不杀一人”石雕,讲述了一段历史故事。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率兵船攻五虎门,无法进入福州。汤和下令军中张榜“破城之日,洗杀全福州城人不留一人”。拿公夫妇驾小船出五虎门献计策,“只求榜中‘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明军便可顺利进城。”汤和答应了。


静静地白马河。
话说汤和部队顺利通过五虎门沿闽江抵南台,部队由此登岸,在南门一带战败元军,攻取福州。翌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国号洪武元年。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帮洲人便将汤和部队登岸处命名为“洪武道”。又由于许多文武官员在此入城上任,故在洪武道畔建一接官亭,后改名“洪武亭”。

清光绪年间,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从福州到南洋,就是从洪武道乘船出国的。当年闽清籍华侨出国谋生多在洪武亭王爷庙行香祈求平安,所以洪武亭王爷庙在海外侨胞信仰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顺着游道,前面就是彬德桥。

绿荫下的古石桥,多年了,再次见到。


清光绪年间,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从福州到南洋,就是从洪武道乘船出国的。当年闽清籍华侨出国谋生多在洪武亭王爷庙行香祈求平安,所以洪武亭王爷庙在海外侨胞信仰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顺着游道,前面就是彬德桥。

绿荫下的古石桥,多年了,再次见到。

古桥附近,古榕树不少。
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1992年,彬德桥被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欣赏一下满是胡须的大榕树。在福州,总是可以遇见如此很有沧桑感的榕树,毕竟是榕城呀。

古榕与古桥,相得益彰。

因为彬德桥,这里建了不大的古桥园。

据传,彬德桥由木帮商会“彬社”筹资重修,为表彰彬社修桥美德,故名“彬德桥”。一直到民国时期,闽江上游的木材被扎成木排顺水而下,集结在台江义洲、帮洲的白马河两岸加工并转手销售,因此该桥也见证了福州曾是我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辉煌。

为配合景点,在桥东头,新建了这座有精美石雕的议事亭。

桥头有石狮子,每个栏柱上,都有一个造型,大多数都是球状。

这个像鼓鼓的花苞


欣赏一下满是胡须的大榕树。在福州,总是可以遇见如此很有沧桑感的榕树,毕竟是榕城呀。

古榕与古桥,相得益彰。

因为彬德桥,这里建了不大的古桥园。

据传,彬德桥由木帮商会“彬社”筹资重修,为表彰彬社修桥美德,故名“彬德桥”。一直到民国时期,闽江上游的木材被扎成木排顺水而下,集结在台江义洲、帮洲的白马河两岸加工并转手销售,因此该桥也见证了福州曾是我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辉煌。

为配合景点,在桥东头,新建了这座有精美石雕的议事亭。

桥头有石狮子,每个栏柱上,都有一个造型,大多数都是球状。

这个像鼓鼓的花苞

桥上的十八将军神庙,小小的一座,五脏俱全。关于这“十八将军”,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是明朝时镇守该桥“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这也表明福州该河港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关系。另一种说法:说是祭祀汉闽越王白马三郎的十八位家将,在鳝溪射鳝除恶时遇难。后人在帮洲里现彬德桥建“十八将军庙”,在彬德桥边立碑祭祀。
桥面两端台阶不一,各走几层即上平坦路段,其平坦处用十五条石铺就。


几十个商号的木材商人聚集在这里组成“木帮商会”, 他们将“ 杉”字和“木”字拼在一起,组成“彬”字,以“彬社”的名义救火、 义葬、做善事,彬德桥正是彬社从事公益活动留下的历史见证。




几十个商号的木材商人聚集在这里组成“木帮商会”, 他们将“ 杉”字和“木”字拼在一起,组成“彬”字,以“彬社”的名义救火、 义葬、做善事,彬德桥正是彬社从事公益活动留下的历史见证。


前一篇:黑龙江避暑游69:哈尔滨市区漫步
后一篇:家在福州:侯德榜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