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98:安岳毗卢洞·华严洞

标签:
大般若洞千佛洞紫竹观音幽居洞柳本尊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从潼南双江古镇到安岳毗卢洞,用时不到一小时。前几天走的是安岳西面,这回到了安岳东面。四川要去的地方太多,弯弯绕绕在所难免。毗卢洞的大门很简单,就一个售票处,一进来就是洞窟造像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柳本尊,名居直,信众尊称为“本尊”,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五代时自创四川地区金刚界瑜伽部密宗(近代学界简称“川密”或“柳教”),建道场于弥蒙镇,布道行化于成都四周,屡显神异,信众甚多,后获“唐瑜伽部主总持王”称号。

“十炼修行图”,宋代作品,全景展现了柳本尊苦行修炼创立密宗教统的历程。他承袭了金刚顶瑜伽部密教,积极宣传“修诸苦行”和“转大轮法”。经过后蜀皇帝王建的册封,柳本尊在瑜伽派中奠定了始祖地位。我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度灭佛,中原佛教一蹶不振,密宗几乎绝响,转入隐蔽活动状态,各地自立本尊在民间传教甚为常见。

不仅是一部生动描绘柳本尊苦修生涯的传记,更像是一套连环画,详细记录了柳本尊的修行过程。这些修行包括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等极端艰苦的方式。通过这些极端考验,进一步阐释密宗教义,突显了修行者坚定而不屈的精神。

在十炼窟的两侧,两尊威严的护法天王和金刚守护着佛窟。护法天王身披重甲,手持利剑,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严。

悬空石头上的几个佛像小龛。

幽居洞,宋,平顶形窟,主尊是柳本尊三身像两侧为弟子和供养人像,右为柳氏“报身”像,意为他先天本性就具有佛性,此处以卢舍那佛像出现。中为柳氏的“法身”像毗卢遮那佛,即自受用身,通过修菩萨行而获得菩提萨博的果位,左为“化身”像,即柳氏出家修佛的比丘像。


在十炼窟的两侧,两尊威严的护法天王和金刚守护着佛窟。护法天王身披重甲,手持利剑,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严。

悬空石头上的几个佛像小龛。

幽居洞,宋,平顶形窟,主尊是柳本尊三身像两侧为弟子和供养人像,右为柳氏“报身”像,意为他先天本性就具有佛性,此处以卢舍那佛像出现。中为柳氏的“法身”像毗卢遮那佛,即自受用身,通过修菩萨行而获得菩提萨博的果位,左为“化身”像,即柳氏出家修佛的比丘像。

这尊紫竹观音高3米,悬坐于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象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网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紧贴于腰腿之间,衣裙飘逸,富于动感。


多个角度都来一张。

紫竹观音仿佛就是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世俗风味极浓,人们又爱称她为“风流观音”。看了紫竹观音,令人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堪技艺所折服。

右侧壁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清咸丰五年(1855)两通碑右侧斜上方,还镌刻清乾隆年间两通装金碑和一则题记。场面左侧浮雕观音像立于莲台,头戴卷草纹宝冠,正中设置化佛,身着袈裟,肩挎帔帛,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前来救济受难者。此场面为受刑人被害时念诵观音的情景,表现刀杖难,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文和重说偈相应。

此为众生被推落火坑而念诵观音的情景,表现火坑难,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重说偈所述“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相应。

紫竹观音脚下造像。

千佛洞窟,千佛洞,因洞内摩崖刻的二十公分小像三百一十七尊而得名。千佛洞除了主尊三佛之外,最精彩的就是三面千姿百态、憨态可掬的千佛了,她们的雕刻风格、手法大致相同,脸部变化微妙,表情和蔼可亲,都呈圆脸世俗人模样。

千佛的发型、动作等造型非常丰富,有螺髻结禅定印的释迦形象,有戏坐作侧耳倾听状的比丘,也有留有俗人发饰的修行者等。小佛像的手持物有较大差别,有植物、器具等。每尊小佛像圆龛中都刻有姓名,有些姓名因风化、损毁或人为破坏而难以辨别。这些姓名应为供养人名字,有的有法号,更多是俗人姓名。

洞正方为摩崖西方三圣像(待考据),中为阿弥陀佛,佛头螺髻,左侧观音,头戴精美镂空高冠,右侧大势至菩萨,可惜面部已经损毁,从头部缺失部分能够看到方形卯榫孔洞,说明这尊菩萨头部原本就是拼接而成。三尊雕像均结伽跌坐于莲台之上,着敞胸袈裟,璎珞垂胸,这个洞窟始于宋代,距今约有千年,从三尊造像的工艺水平和形制来说,大体不差,特别是菩萨的圆形卷草纹宝冠和胸前简洁的璎珞式样,体现了典型的南宋特征。

洞正方为摩崖西方三圣像(待考据),中为阿弥陀佛,佛头螺髻,左侧观音,头戴精美镂空高冠,右侧大势至菩萨,可惜面部已经损毁,从头部缺失部分能够看到方形卯榫孔洞,说明这尊菩萨头部原本就是拼接而成。三尊雕像均结伽跌坐于莲台之上,着敞胸袈裟,璎珞垂胸,这个洞窟始于宋代,距今约有千年,从三尊造像的工艺水平和形制来说,大体不差,特别是菩萨的圆形卷草纹宝冠和胸前简洁的璎珞式样,体现了典型的南宋特征。
周围一圈的十八罗汉,明显工艺差了,大概率是清代作品。

玉皇殿龛,外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新修玉皇庙碑序》,云:“毗卢洞,古迹也,诸佛集焉,后面千佛楼前有石壁空地。己酉岁末启元独立鸠工,修塑玉皇像一尊。”由此可知此为道光三十年新修。


玉皇殿龛,外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新修玉皇庙碑序》,云:“毗卢洞,古迹也,诸佛集焉,后面千佛楼前有石壁空地。己酉岁末启元独立鸠工,修塑玉皇像一尊。”由此可知此为道光三十年新修。

毗卢洞到华严洞二十分钟不到,我们抓紧时间入内,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洞是宋代蜀密(柳教)造像石窟寺,后世都建有木质窟檐,

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殿堂似的石窟灿烂辉煌,气韵生动,在中国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洞顶有巨型涂红“唵”字符,有石刻供桌,

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十大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极具特色,所刻善财童子参拜的众多大德无一雷同。大德们所在环境中的楼台亭阁精巧玲珑,宝塔宫阙气势雄伟,花草树木生机盎然,云霞雾霭,袅袅舒卷。


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殿堂似的石窟灿烂辉煌,气韵生动,在中国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洞顶有巨型涂红“唵”字符,有石刻供桌,

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十大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极具特色,所刻善财童子参拜的众多大德无一雷同。大德们所在环境中的楼台亭阁精巧玲珑,宝塔宫阙气势雄伟,花草树木生机盎然,云霞雾霭,袅袅舒卷。

特别是十大菩萨,古匠师们着力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出了众菩萨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线面结合的镌刻手法,使形体更加优美、楚楚动人。加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镂空饰花宝冠,珠光宝气,粒粒可数的珠串璎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衬托出气质的高雅,身份的华贵。

华严洞窟口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对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来,显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古朴的山门是清代的,有省保碑树在墙上。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

接着就是大般若洞,洞额刻有洞名。


华严洞窟口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对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来,显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古朴的山门是清代的,有省保碑树在墙上。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

接着就是大般若洞,洞额刻有洞名。

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人丫”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

两侧分三层,上层造像为十童子,中层为廿四诸天,下层为阿难、迦叶以及十六罗汉,下层罗汉和二弟子头像被全部破坏。


前一篇:川北环线97:潼南双江古镇(下)
后一篇:川北环线99:安岳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