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87:阆中古城(玉台山·大像山)

标签:
玉台山石塔滕王李元婴虎溪无畏印大佛寺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到玉台山,就为了这里的国保石塔,位于保宁镇北的玉台山山腰上,登上来可以眺望一半的山水,一半的城区。

玉台山石塔呈舍利式圆柱形,重檐叠柱,约有9层之多。通体灰白,除坐佛、花盘、纹饰等部分大件雕刻能完整显示原貌外,部分嵌刻的细小石纹被风蚀。玉台山石塔高约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全部采用本地沙岩石料构成,结构合理,雕刻丰富。

石塔上有高大的亭子遮风避雨。一座融合了佛教建筑形式与中国楼阁建筑形式的唐代石构建筑,喇嘛式佛塔,塔身造型、装饰及造像特征明显,


离开玉台山,穿成而过,到位于嘉陵江南岸大像山的大佛寺。两地一南一北,相距接近十公里。

入口处的药师殿。

再就是观音窟,看过去比较新。

“虎溪”摩崖。位于大像窟左侧,楷书,阴刻“虎溪”两个大字,字长5米、宽4米,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虎溪”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厦门有座虎溪岩,多年前去过数次,所以对这二字熟悉。

玉台山石塔呈舍利式圆柱形,重檐叠柱,约有9层之多。通体灰白,除坐佛、花盘、纹饰等部分大件雕刻能完整显示原貌外,部分嵌刻的细小石纹被风蚀。玉台山石塔高约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全部采用本地沙岩石料构成,结构合理,雕刻丰富。

石塔上有高大的亭子遮风避雨。一座融合了佛教建筑形式与中国楼阁建筑形式的唐代石构建筑,喇嘛式佛塔,塔身造型、装饰及造像特征明显,

塔基高3.0米,由两层平面呈梅花瓣式方形须弥座重叠组成。须弥座上下刻仰、覆莲瓣纹,束腰部分浮雕仙草、瑞兽,并有部分为镂空雕,在塔基的四角,分别抹角,呈四瓣梅花状。

塔刹高3.40米,由两层刹座和塔刹两部分组成。第一层刹座浮雕力士一周,第二层刹座平面呈六边形,每面浮雕佛像一尊,均结跏趺坐。塔刹为一高130厘米、厚20厘米的石板做成呈桃形,立于塔顶。

塔身高2.2米,为覆钵形。覆钵下为厚20厘米、直径183厘米的圆形构件,饰阴线刻云纹莲瓣一周。覆钵正中朝南开一船形龛。塔身覆钵正中朝南开一船形龛,龛内浮雕结跏趺坐佛像一尊,双手结印,身着袈裟,在左胸上以一玉环使袈裟前后相结。


塔刹高3.40米,由两层刹座和塔刹两部分组成。第一层刹座浮雕力士一周,第二层刹座平面呈六边形,每面浮雕佛像一尊,均结跏趺坐。塔刹为一高130厘米、厚20厘米的石板做成呈桃形,立于塔顶。

塔身高2.2米,为覆钵形。覆钵下为厚20厘米、直径183厘米的圆形构件,饰阴线刻云纹莲瓣一周。覆钵正中朝南开一船形龛。塔身覆钵正中朝南开一船形龛,龛内浮雕结跏趺坐佛像一尊,双手结印,身着袈裟,在左胸上以一玉环使袈裟前后相结。

阆中县志记载:唐时,滕王元婴守阆,因慕山上佳景,于玉台山上修台筑亭,后人称滕王亭子。石塔建于亭子前,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木刻板画“阆苑十景”之一的“玉台积翠”图上滕王亭子前有石塔三座,现存其一。
玉台山蝶梦堂,是用来纪念唐代滕王李元婴。滕王对绘画和音律颇有造诣,世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他常于此处观景品茗,作画吟歌,让翩然而至的蝴蝶飞入其画图之中。

玉台山庄,滕王在道教仙山玉台山建成道家名观玉台观,又建滕王亭,为祈仙求寿,游览休憩之所。1985年复建滕王阁时,建玉台山庄,以此纪念。

山上的滕王阁。李元婴(630年-684年), 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他从小受宠,骄纵失度。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封滕王,食禄山东滕县。初到山东封邑时,李元婴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极大的民愤。其还在山东滕县建阁,称滕州滕王阁,也是第一处滕王阁。永徽三年(652年),被贬苏州,“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次年,李元婴所建南昌滕王阁,即第二处滕王阁。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元婴调任隆州(今阆中)刺史,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即杜甫诗中的阆中滕王阁。现在看到的是1980年代当地重建的。


玉台山蝶梦堂,是用来纪念唐代滕王李元婴。滕王对绘画和音律颇有造诣,世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他常于此处观景品茗,作画吟歌,让翩然而至的蝴蝶飞入其画图之中。

玉台山庄,滕王在道教仙山玉台山建成道家名观玉台观,又建滕王亭,为祈仙求寿,游览休憩之所。1985年复建滕王阁时,建玉台山庄,以此纪念。

山上的滕王阁。李元婴(630年-684年), 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他从小受宠,骄纵失度。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封滕王,食禄山东滕县。初到山东封邑时,李元婴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极大的民愤。其还在山东滕县建阁,称滕州滕王阁,也是第一处滕王阁。永徽三年(652年),被贬苏州,“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次年,李元婴所建南昌滕王阁,即第二处滕王阁。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元婴调任隆州(今阆中)刺史,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即杜甫诗中的阆中滕王阁。现在看到的是1980年代当地重建的。

山中的小桥,园林风格。

离开玉台山,穿成而过,到位于嘉陵江南岸大像山的大佛寺。两地一南一北,相距接近十公里。

入口处的药师殿。

再就是观音窟,看过去比较新。

“虎溪”摩崖。位于大像窟左侧,楷书,阴刻“虎溪”两个大字,字长5米、宽4米,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虎溪”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厦门有座虎溪岩,多年前去过数次,所以对这二字熟悉。
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楼内靠山有石佛一尊,为阆中人何居士于唐代宗末年、德宗初年所凿,乃释迦牟尼坐像。


走进阁楼,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就在眼前。


融合了唐代至元代建筑风格的三重檐楼建于1991年,高大雄威,上有挂匾“正法久住”。

走进阁楼,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就在眼前。

佛陀头盘螺髻,身着鎏金仙衣,胸口袒露,衣褶流畅逼真;赤足踏于莲花之上;左手覆膝,右手向前曲伸,中指与拇指微掐;一双凤眼,眼帘低垂,高鼻、大耳,嘴唇微合,仪容严肃温和,端庄慈祥。整个造像,比例力学显粗短,但仍不失壮美、雄浑,具有宗教传统石刻艺术之魅力。

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809)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何居士所刻。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


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809)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何居士所刻。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

前一篇:川北环线86:阆中古城(巴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