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53:松溪梅口埠

标签:
古樟园松溪河梅口苏维埃旧址升平人瑞湛庐书院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松溪郑墩镇梅口埠,近年出现的新景点,回福州的时候特地拐一下。来这里正好遇到下雨。
真宪时,祖籍浦城,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十五世孙,九世祖迁入松溪县祖墩乡坑口村定居。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甲辰进士,为万历、天启两朝名臣。先后任刑部湖广司主事,广司员外郎,陕西司朗中,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提督学政,河南按察使,宁夏巡抚等。
走进埠口,脚下光滑的鹅卵石路面联通着村庄和码头,无声地诉说千百年来无数行人走南闯北的故事。据《松溪县志》和《建瓯东门码头船运史》披露,当年松溪的茶叶、瓷器、木材、桐油等货物通过水运,抵达建瓯,辗转福州,销往域外。


自古为闽北与浙南边境交通要冲之一的梅口埠,曾是闽北最繁荣的商品运输码头之一。鼎盛时期,埠口河面同时停驶着200多艘商船,忙碌着500多名船工。七旬老人叶文付说,村中曾经住着18个姓氏人家,有18条巷道延伸到18座码头,迄今保存完整的还有陆、叶、范三家。


到了民国时期,水运依然非常发达,沿岸有十八条鹅卵石路面直通古码头,“梅口地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不难想像,梅口过去的富庶富饶、繁荣昌盛。

来到红色文化馆,这里原本是陆家祖宅,曾经是梅口苏维埃旧址。1931-1934年这里曾经是中央苏区一部分。

来到红色文化馆,这里原本是陆家祖宅,曾经是梅口苏维埃旧址。
1934年7月,红七军团五十八团及闽北随军工作团1000多人挺进建松政,加强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各项工作,直接接应中央北上抗日先遣队,策应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松溪红军英勇善战,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进基地和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县。在中央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程后,建松政地区仍然有一支成建制的中央红军五十八团,顽强抵抗“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大量部队,一直坚持斗争到1935年3月。


松溪红军英勇善战,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进基地和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县。在中央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程后,建松政地区仍然有一支成建制的中央红军五十八团,顽强抵抗“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大量部队,一直坚持斗争到1935年3月。

边上的茶园,茶农正在采摘。明前茶,好东西。
祈顺台,梅口村民定期在此举行“祈顺”活动,祈求行船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茶楼,好像沙家浜里阿庆嫂所开的春来景象。

来到埠头,有仿建的“升平人瑞”木制坊。

埠头,还设有衙门。


茶楼,好像沙家浜里阿庆嫂所开的春来景象。

来到埠头,有仿建的“升平人瑞”木制坊。

如果有潘冬子,倒是可以来个“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
埠头,还设有衙门。

明清两代,朝廷在梅口埠设立“巡拦”的机构,行使“钞关”的职能。“钞关”乃征收关税之所,因以钞纳税而得名,从侧面印证了梅口埠当年水运商贸的兴盛。

大堂,布置成县衙的模样。

埠头边的广场,还有戏台、各色小吃。可惜当日没有一家开张。


梅口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梅口书院最初由松溪人在湛庐山建立,名为“湛庐书院”。该书院在历史上屡经荒废和重建,最终在现址重建并命名为梅口书院。


大堂,布置成县衙的模样。

埠头边的广场,还有戏台、各色小吃。可惜当日没有一家开张。


梅口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梅口书院最初由松溪人在湛庐山建立,名为“湛庐书院”。该书院在历史上屡经荒废和重建,最终在现址重建并命名为梅口书院。

书院为了景区而打造,就不要说太多的底蕴了,进去就是福建传统的大厝。
书院内展示了吴执中、陈戬、杨缨、真宪时、叶逢阳、陈希古等松溪历代先贤名人的生平和作品。
吴执中,松溪县渭田乡吴村人,宋景祐元年(1034)出生,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先后任兵部库部司、吏部右司郎中。大观初,升兵部侍郎。大观二年(1108)任御史中丞。
陈戬,松溪县城关人。南宋抗金护驾名臣。宋元丰七年(1084)出生,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任处州知州、明州知州、泉州知州,
叶逢阳,松溪县城关人,明正德十六年(1512)进士。初任平阳县令,嘉靖初改任广信府同知,后升郎中,为官清正屡遭拘陷。
陈希古,松溪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岁贡,为人性格豪爽,急公好义,曾任汀州府教授,后辞官返籍。不但多次为缘首集资修建书院、文庙、敬一亭、尊经阁、明伦堂和崇圣祠,还独捐巨款建福善桥


没有开门的松溪版画馆。松溪现代版画创作源于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在上海开办的“木刻讲习班”,松溪县版画创作活动始于1994年。传承了宋代建本雕刻的遗风,长刀短笔、圆刀顿首,它以绝版套色木刻为主要版种。


前一篇:春走华东52:庆元西洋殿
后一篇:川北环线01:汉中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