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42:云和梯田·浙大龙泉旧址

标签:
浙大西迁办学曾家大屋崇头镇三千三万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云和梯田是云和县崇头镇境内的旅游景区,我们来的时候,山头云山雾罩,只能看到靠近山脚的一片梯田。

来张翻修后的照片。旧址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坐南朝北,背靠青山。外墙是教堂式的西洋门楼,青砖黛瓦,具有浓厚的欧陆风情。

大门门联是:永种竹梅为门第,常怀耕读是人家。在20个世纪30年代曾有竺可桢、孟宪承、谷超豪等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在此任教或求学,见证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见证了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办校的历程。

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已有1000多年历史,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
山下的小镇,依然可见。
到了夏天,梯田被翠绿的禾苗覆盖,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再来了秋季,稻谷黄绿交错,早秋的丰收景象让人心生欢喜,而晚秋的金黄稻田,更是如同金色的海洋一般壮丽。





展望一下冬天,这里被深色的土壤和洁白的雪花覆盖,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正在搭架维修,大屋坐南朝北,共二进七开间,门楼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内厅土木结构。

来张翻修后的照片。旧址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坐南朝北,背靠青山。外墙是教堂式的西洋门楼,青砖黛瓦,具有浓厚的欧陆风情。

大门门联是:永种竹梅为门第,常怀耕读是人家。在20个世纪30年代曾有竺可桢、孟宪承、谷超豪等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在此任教或求学,见证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见证了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办校的历程。

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办学,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当时,由于战乱,浙闽沪皖一带有很多青年学生不能去西南求学。1939年2月,竺可桢校长派教务长郑晓沧、史地系教授陈训慈从广西宜山赶赴浙江筹办龙泉分校。


前一篇:春走华东41:云和黄家畲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