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41:云和黄家畲银矿
标签:
银矿展示馆黄家畲村明代银矿百无禁忌碑彭城旧家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云和银坑遗址位于云和县崇头、赤石等乡镇山区。浙南地区的银矿开采是明代政治、经济史上的大事,对矿区所在地古处州的云和县而言,尤其如此。明景泰三年(1452),以丽水县浮云乡、元和乡析置云和县,其初衷就是为了管理矿务及防范频繁的矿工起事。


黄家畲村冶炼遗址,在1988年建设变电所时遭到破坏。遗址内曾出土大量红烧土、炉渣,及石磨、石臼等工具。遗址面积约有三千多平方米,仍能采集到少量炉渣、明代瓷片等遗物。遗址边缘有一条长约348米、宽约1.5米的引水渠,至今犹存。

黄家畲村海拔近千米,村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矿洞,附近整片山头里蕴藏着大型银矿矿床。和遂昌金矿不同,云和银矿还未开发成观光景点,因为在山头,我们没有去寻找,来三张他人走过的洞。

黄家畲村海拔近千米,村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矿洞,附近整片山头里蕴藏着大型银矿矿床。和遂昌金矿不同,云和银矿还未开发成观光景点,因为在山头,我们没有去寻找,来三张他人走过的洞。
明代银矿开采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热胀冷缩:先用火烧岩石,再用冷水浇灌,最后开凿采矿。山下的村庄里还有银矿展示馆。

国保碑、省保碑都在馆前。请来管理员开门。

明代的时候,黄家畲村迎来了大发展,因为这里的山上发现了大体量的银矿,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明英宗朱祁镇还派了宦官阮料来村里兴办银场。

玻璃罩里的百无禁忌碑,1988年,在黄家畲村内一个当地叫做“局下”的地方出土。天顺二年(1458)银官局所立的“百无禁忌碑”,确定其地即明代银官局遗址。百无禁忌碑呈不规则形,花岗岩质地,此类石料在当地溪河中常见。由于制作粗放,内容质朴,书法不工,与内官及众矿头、矿工的身分吻合。




国保碑、省保碑都在馆前。请来管理员开门。

明代的时候,黄家畲村迎来了大发展,因为这里的山上发现了大体量的银矿,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明英宗朱祁镇还派了宦官阮料来村里兴办银场。

玻璃罩里的百无禁忌碑,1988年,在黄家畲村内一个当地叫做“局下”的地方出土。天顺二年(1458)银官局所立的“百无禁忌碑”,确定其地即明代银官局遗址。百无禁忌碑呈不规则形,花岗岩质地,此类石料在当地溪河中常见。由于制作粗放,内容质朴,书法不工,与内官及众矿头、矿工的身分吻合。

石碑镌刻其文曰:“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畲坑管,采办煎销课,银官局,天顺贰年十月内。”


石碑顶镌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落款小字镌刻较浅,文曰“天顺伍年伍月吉日信官阮青料印施”。

馆内用石磨石磙摆成的茶座。据清窦絟《银冶铁冶论》等史料记载,明代银冶是影响云和县人口迁移、集镇村落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明代嘉靖甲辰银锭。


馆内用石磨石磙摆成的茶座。据清窦絟《银冶铁冶论》等史料记载,明代银冶是影响云和县人口迁移、集镇村落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明代嘉靖甲辰银锭。

大明元宝
冶炼工具

展厅里还有古代炼银介绍

还有当地以前的各种器具

走进古村落参观。黄家畲村始建于宋咸平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保存了不少的古宅院,但最为典型的属“彭城旧家”。

彭城旧家的大院,既然祖先来自彭城,自然是刘家。

该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体建筑以木构为主。

梁托、瓜柱、雀替等木雕精美。

更有窗雕

还保留清代科举的捷报。

建筑坐东朝西,依山面水,高墙封闭,白墙黛瓦。

溪中的鱼

古村正在建成旅游新农村。

村边的毓元桥,建于1828年。
前一篇:春走华东40:松阳独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