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26:歙县北岸吴氏宗祠

标签:
五凤楼西湖六景图至德堂百鹿图八字墙须弥座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坐南朝北,气势恢宏,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

自 1253 年迁居北岸以来,吴氏家族便在此繁衍生息,并于1382年始建了吴氏宗祠,形成了北岸左台吴氏,1826年由“景隆号”茶庄的长子吴应晟出资22万两白银,集资2万两,共计24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来的时候大门紧闭,无法入内。

外檐柱间有木栅门,檐下驼峰、雀替、博缝板等木雕精致。


自 1253 年迁居北岸以来,吴氏家族便在此繁衍生息,并于1382年始建了吴氏宗祠,形成了北岸左台吴氏,1826年由“景隆号”茶庄的长子吴应晟出资22万两白银,集资2万两,共计24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来的时候大门紧闭,无法入内。

外檐柱间有木栅门,檐下驼峰、雀替、博缝板等木雕精致。

大门立一对大抱鼓石,左右有侧门,上置门簪。

转了一圈,到了镇里找领导让工作人员来开门,态度真好。祠堂采用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设计,享堂高敞,正三间为堂,两侧是狭长侧厅。

堂口正中的梁上悬挂着南宋绍兴八年三月一日,高宗赵构题写的唐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像赞牌匾:“文以振三变之衰,德以立千载之祀,伟誉当时称吴富体,瞻彼仪容乃真御史,李唐以来如微有几?!”吴少微,唐代歙州歙县人,唐长安元年(701)中进士,是有据可查的徽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青砖黛瓦马头墙,天井回廊花格窗”是徽派建筑的特点。徽州的祠堂作为大型徽派建筑,第一进里都有一个大型的天井,享堂光线充足,

通往东屋的精美木门雕

回望五凤楼,翼角高翘。


转了一圈,到了镇里找领导让工作人员来开门,态度真好。祠堂采用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设计,享堂高敞,正三间为堂,两侧是狭长侧厅。

堂口正中的梁上悬挂着南宋绍兴八年三月一日,高宗赵构题写的唐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像赞牌匾:“文以振三变之衰,德以立千载之祀,伟誉当时称吴富体,瞻彼仪容乃真御史,李唐以来如微有几?!”吴少微,唐代歙州歙县人,唐长安元年(701)中进士,是有据可查的徽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青砖黛瓦马头墙,天井回廊花格窗”是徽派建筑的特点。徽州的祠堂作为大型徽派建筑,第一进里都有一个大型的天井,享堂光线充足,

通往东屋的精美木门雕

回望五凤楼,翼角高翘。

在轩西壁上嵌一砖雕土地神龛,三间殿宇式,下有密封式半圆形供桌,雕作细腻。

祠堂里几间放物品的小厢房,四开的落地式长花窗窗门,上半部分镂空雕,下半部分用平雕的雕刻手法刻出蔓草、花瓶、山水等各种精美绝伦的图案。


寝堂石塝之下建有水池,池里植有荷花,池水兼做祠堂消防之用。祠堂的地下建有排水系统,江南黄梅季节阴雨连绵,从天井落下的雨水可通过暗渠排入绵溪河。

享堂正壁后檐下置有石供桌,桌下密封可供焚烧纸钱。天井水池的青石栏板内侧雕刻着五十三件祭器,正面七块青石板上共刻有三十五件,两侧各三块青石板共刻有十八件。据说当时涉嫌严重违制,为遮人耳目把五十三件祭器栏杆石板安放在外姓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后进寝堂水池内侧。



祠堂里几间放物品的小厢房,四开的落地式长花窗窗门,上半部分镂空雕,下半部分用平雕的雕刻手法刻出蔓草、花瓶、山水等各种精美绝伦的图案。


寝堂石塝之下建有水池,池里植有荷花,池水兼做祠堂消防之用。祠堂的地下建有排水系统,江南黄梅季节阴雨连绵,从天井落下的雨水可通过暗渠排入绵溪河。

享堂正壁后檐下置有石供桌,桌下密封可供焚烧纸钱。天井水池的青石栏板内侧雕刻着五十三件祭器,正面七块青石板上共刻有三十五件,两侧各三块青石板共刻有十八件。据说当时涉嫌严重违制,为遮人耳目把五十三件祭器栏杆石板安放在外姓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后进寝堂水池内侧。


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无论大小,祠堂均是重要的文化和议事中心,是当地宗法社会的基础。宗祠则是各姓宗族支派在迁徙村落建立的支派宗祠,如歙县北岸吴氏宗祠。
后一篇:春走华东27:歙县大阜潘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