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2025-04-11 07:27:05)
标签:

俞氏宗祠

汪口船会

商埠名村

乡约所

腰带水

杂谈

分类: 赣琼两广
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这是本次婺源之行的第二站。宋代俞氏祖先从歙县迁来,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三月份的汪口,一样的油菜花香。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不少游客乘着竹排进村。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由于水运便利,且地处古徽州府婺源至饶州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汪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埠。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村落三面环水,江湾水和段莘水在此交汇,形成一条“腰带水”的半岛地形。四周群山环抱,耕地较少,因而水路成为了这里最为活跃的商业经脉。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游船可以靠岸了。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旧时的历史风貌,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不少的小巷,直通河边的埠头。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官路正街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 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村素来重视教育,自宋代以来,建有“存舆斋书院”、“四宜轩”、“心远书屋”、“岩筑山房”、“养源书屋”、“国民小学”等许多教育馆舍与机构,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养源书屋坐落于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顺着正街往前,就到了乡约所,这里既是村民自治机构,也是昔日俞氏宗族,对族人进行伦理说教的场所。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乡约所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归仁里”匾额,下方陈列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六条“圣谕”。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正街枝杈出去的有古巷18条,看看这名称: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够接地气吧,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供销社,60年代的款式。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鑑三六公祠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汪口最大水运经营商设立的“俞利通行”所在地。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村依托水路交通有利条件发育成为一个因水兴商,以街为市的"商埠名村",自然离不开作为运输工具的船。船会内特地摆上一条木船以点题。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原先的公祠,后来分为两部分,前部作为“俞利通行”的商业场所,后部成为“汪口船会”的办公场所。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水上运输是汪口的第一产业,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工大大多于商人和农夫的人数。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依靠驳船和排船,驳船主要跑县城等地。排船主要担负上游狭小水路的短途运输。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余屋。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一经堂”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又一条小巷,青石板泛出湿漉漉的亮光。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正街的尾部,就是汪口的东部,有桥通往河的对岸。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的商业曾十分发达。有裕丰号杂货店、利和布店、同茂糕饼店、兆记米店、益春堂中药店和大通商行以及油、米等加工作坊,计有数十家之多。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就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在前头还在搭架维修。是一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山门抱柱联写道:青山抱水,水抱村,赣北无双景;彩凤盘龙,龙盘阁,江南第一祠。此联精准地点明了汪口山环水绕的自然景观,与龙凤呈祥的人文风采。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明间最高,用网状斗拱,次间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密密层层叠压;梢间向前突出,作青砖八字影壁; 前檐柱之间设签子门。明间上、下花枋之间悬挂“俞氏宗祠”字牌,上花枋高浮雕“双龙戏珠”,下花枋是“双凤朝阳”,合为“龙凤呈祥”。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已有270年历史了,清乾隆九年(1744),候补县丞俞应纶为祀始迁祖俞杲,带头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创建俞氏宗祠“仁本堂”。道光四年(1824),茶商俞澄辉捐银一千两重建。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还有传统的门当。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门楼背面有“生聚教训”,该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战争背景,其基本含义是指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门首前后对称,悬出的层叠式斗拱,如同展翼的鲲鹏。只可惜其中精美的木雕有损坏。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享堂为三开间,明间的前檐柱移向外侧接两廊前檐柱,骑门梁长达9.6米。整栋宗祠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地面而已依次是门楼、前坍池、享堂、后坍池、寝堂,每进一堂递高一层,寓意步步高升。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在左右侧廊与享堂前交接处的阴角上,向院子挑出一高翘的翼角,角梁下悬有一个雕刻得很华丽的垂花柱;这两个翼角之下的小空间分别称为钟楼、鼓楼。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汪口俞氏在祠堂兴建之后,曾数次纂修宗谱,并制定有《仁本堂规式》,以“存敦大、慎选举、广爱敬、崇礼敬、振甄育、条事宜、恪法守、谨出纳、严禁防、简贤能”等祠规严格管理族众。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据介绍,因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所以燕虫自避,百邪不侵。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由于重视教育,历史上汪口俞氏中进士者有7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有25人。名人宋代有滁州通判俞勋、德安郡博士俞士千、扬州司理参军俞君选,明代芮城知县俞士真、浙江道监察御史俞一贯等。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享堂以“仁本”为名,当是取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之意。左右两侧悬挂的“程朱一脉”与“道学名家”两块匾额,都是褒扬溢美之辞,蕴含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站在享堂中,抬头仰望,可见享堂前檐为四界梁,用的是弯椽。中跨为六界梁,童柱层层递进,梁上圆栌斗镂刻着瓜瓞绵延图案,梁底刻的则是如意卷云纹。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寝堂上方自外至里分层次悬挂着“乡贤”、“父子柱史”、“仁本堂”三块匾额,有楹联三副分别为:“俞氏以居当念水源木本;永川而荐勿忘春露秋霜”。“史祖千秋辈辈贤能皆俊杰;经文百代朝朝翰墨尽华章”...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这里,更有宋代俞杲父子同朝为官,被誉为“父子柱史”,明代俞文进、俞文达兄弟同榜高中进士,被称为“兄弟同榜”等佳话。真可谓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中国古代乡村依托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制度,在汪口古村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之成为今人研究和了解已然消失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活化石”。
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