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07:婺源汪口

标签:
俞氏宗祠汪口船会商埠名村乡约所腰带水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这是本次婺源之行的第二站。宋代俞氏祖先从歙县迁来,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
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


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旧时的历史风貌,

不少的小巷,直通河边的埠头。


不少的小巷,直通河边的埠头。

官路正街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
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
正街枝杈出去的有古巷18条,看看这名称: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够接地气吧,

汪口供销社,60年代的款式。

鑑三六公祠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汪口最大水运经营商设立的“俞利通行”所在地。


汪口供销社,60年代的款式。

鑑三六公祠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汪口最大水运经营商设立的“俞利通行”所在地。

原先的公祠,后来分为两部分,前部作为“俞利通行”的商业场所,后部成为“汪口船会”的办公场所。
汪口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依靠驳船和排船,驳船主要跑县城等地。排船主要担负上游狭小水路的短途运输。

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余屋。

“一经堂”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

又一条小巷,青石板泛出湿漉漉的亮光。

正街的尾部,就是汪口的东部,有桥通往河的对岸。

汪口的商业曾十分发达。有裕丰号杂货店、利和布店、同茂糕饼店、兆记米店、益春堂中药店和大通商行以及油、米等加工作坊,计有数十家之多。


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余屋。

“一经堂”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

又一条小巷,青石板泛出湿漉漉的亮光。

正街的尾部,就是汪口的东部,有桥通往河的对岸。

汪口的商业曾十分发达。有裕丰号杂货店、利和布店、同茂糕饼店、兆记米店、益春堂中药店和大通商行以及油、米等加工作坊,计有数十家之多。

俞氏宗祠就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在前头还在搭架维修。是一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山门抱柱联写道:青山抱水,水抱村,赣北无双景;彩凤盘龙,龙盘阁,江南第一祠。此联精准地点明了汪口山环水绕的自然景观,与龙凤呈祥的人文风采。


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明间最高,用网状斗拱,次间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密密层层叠压;梢间向前突出,作青砖八字影壁;
前檐柱之间设签子门。明间上、下花枋之间悬挂“俞氏宗祠”字牌,上花枋高浮雕“双龙戏珠”,下花枋是“双凤朝阳”,合为“龙凤呈祥”。
俞氏宗祠,已有270年历史了,清乾隆九年(1744),候补县丞俞应纶为祀始迁祖俞杲,带头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创建俞氏宗祠“仁本堂”。道光四年(1824),茶商俞澄辉捐银一千两重建。

享堂为三开间,明间的前檐柱移向外侧接两廊前檐柱,骑门梁长达9.6米。整栋宗祠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地面而已依次是门楼、前坍池、享堂、后坍池、寝堂,每进一堂递高一层,寓意步步高升。


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

还有传统的门当。

门楼背面有“生聚教训”,该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战争背景,其基本含义是指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还有传统的门当。

门楼背面有“生聚教训”,该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战争背景,其基本含义是指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在左右侧廊与享堂前交接处的阴角上,向院子挑出一高翘的翼角,角梁下悬有一个雕刻得很华丽的垂花柱;这两个翼角之下的小空间分别称为钟楼、鼓楼。

汪口俞氏在祠堂兴建之后,曾数次纂修宗谱,并制定有《仁本堂规式》,以“存敦大、慎选举、广爱敬、崇礼敬、振甄育、条事宜、恪法守、谨出纳、严禁防、简贤能”等祠规严格管理族众。


汪口俞氏在祠堂兴建之后,曾数次纂修宗谱,并制定有《仁本堂规式》,以“存敦大、慎选举、广爱敬、崇礼敬、振甄育、条事宜、恪法守、谨出纳、严禁防、简贤能”等祠规严格管理族众。

站在享堂中,抬头仰望,可见享堂前檐为四界梁,用的是弯椽。中跨为六界梁,童柱层层递进,梁上圆栌斗镂刻着瓜瓞绵延图案,梁底刻的则是如意卷云纹。
前一篇:春游华东06:婺源李坑(下)
后一篇:春走华东08:婺源江岭·西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