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避暑游64:黑龙江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上)

标签:
天门军之印海东盛国桂叶形石器骨雕鹰首北土先民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黑龙江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以肃慎族系遗存为中心,通过“北土先民、海东盛国、金元霸业、华夏一统”四个部分,展现了黑龙江古代肃慎族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 北土先民
金代石羊
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史载其邻近“不咸山(今长白山)”,大体分布在今东至日本海,南达牡丹江上游,西近嫩江,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传说肃慎在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来往,禹定九州时曾来贡。周武王克商时,其曾向周贡“楛矢石砮”。成王、康王时皆遣使来朝,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褒奖。周景王时大夫詹桓伯列举周朝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为周代的“北土”。

骨雕鹰首

骨雕鹰首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
上:石磨棒
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宁安市莺歌岭遗址采集
下:石网坠
齿轮形圆孔石器
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宁安市莺歌岭遗址采集
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宁安市莺歌岭遗址采集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唐鸿胪井碑
“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墓志”1956年出土于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东。内记建章(汉族,806—866)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假瀛州司马”回聘渤海的经过等,对研究渤海国与唐地方政府的交往,澄清渤海史料中的一些讹误,证实《新唐书》和《宋史》艺文志载其撰有《渤海国记》三卷事,具有重要价值。

珍禽瑞兽葡萄镜

珍禽瑞兽葡萄镜
板瓦
唐渤海, 宁安市渤海上京城遗址出土
唐渤海, 宁安市渤海上京城遗址出土
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
。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


匾钮押印
天禄钮押印
“内”字押印
花蕾钮铜押印
唐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