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避暑游05:哈尔滨中央大街

标签:
犹太总会堂鞑靼清真寺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奥昆大楼犹太国民银行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中央大街位于道里区,始建于1898年,其全长1450米,旧称“中国大街”,主要为外国人经营商店的街道。
中央大街附近的鞑靼清真寺,靠近犹太总会堂,始建于1901年,并于1937年重建落成。由于主要使用者是土耳其人,因此设计风格融合了伊斯坦布尔的拜占庭风格和伊斯兰教文化元素,成为了哈尔滨最优美的清真寺之一。


鞑靼清真寺被周边的老旧居民区所包围,同时也不对外开放,因此并不为众多本地人和游客所熟知。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据说它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大批俄籍犹太人涌入哈尔滨。到了20世纪20年代,约有2万犹太人居住在哈尔滨市,留下了较多的遗址遗迹。民国六年(1917年)10月1日犹太中学旧址奠基,民国七年(1918年)12月落成。

大厅里的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雕像,他无偿设计此学校。


大厅里的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雕像,他无偿设计此学校。

前身是犹太小学,是一栋一层的房屋,于1917年进行扩建成两层并成为犹太中学,为远东第一所犹太中学。1924年犹太中学另迁新址,1925年犹太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戈尔德施京和夫人迪龙在此创办了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62年改为朝鲜二中,2014年再次更名为“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


十九世纪初的哈尔滨,成为远东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犹太人主要活动在通江街一带,并建立了齐全的设施,图书馆,学校,银行,教堂,养老院等等。



相邻的犹太总会堂于1909年1月落成。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是哈尔滨的第一座犹太会堂,标志着哈尔滨这个历史上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的最后形成。犹太教的六角圣星标志闪耀在高高的穹顶之上。

在1931年6月大火和1932年洪水后,总会堂又进行改造和扩建。平面由厅堂式变成拉丁十字形,现在留存的就是1932年改建后的建筑格局。


装钉在门框上的“门柱圣卷”,仿佛写有犹太教经文的羊皮纸卷犹在,抚慰心灵的祝福犹在。

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须由十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犹太会堂最早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设立的。每逢节祭日90%以上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都会到此来做礼拜,外埠的犹太人每逢重大节日也会聚集于此。


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须由十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犹太会堂最早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设立的。每逢节祭日90%以上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都会到此来做礼拜,外埠的犹太人每逢重大节日也会聚集于此。

如今,这里作为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面向公众开放。每周举办四场以演奏弦乐为主的小型室内乐音乐会。演出团体均来自于哈尔滨本土的交响乐,并且不定期邀请世界各地的音乐艺术名家,为市民提供高雅经典的听觉盛宴。

二层的廊房,成了咖啡厅。



二层的廊房,成了咖啡厅。


源源不断的音乐学校毕业生成为音乐事业的新生力量。特拉赫金贝尔格、戈尔施戈琳娜等艺术家通过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创作者之一的注云才,就出自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贝尔格门下,其艺术风格受其影响颇深;作曲家王洛宾亦从师于两位大师;


演奏家杨牧云、郑曙星在内的一大批艺术家也是从这里脱颖而出,极大地影响着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使哈尔滨赢得了“音乐之城”的美誉。
历经百年风雨,如今重放光彩的老会堂音乐厅,已成为哈尔滨音乐之都的新地标,并为这座世界音乐之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犹太建筑或许带给大多数人一种神秘感。透过历史的迷雾,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的探寻,心灵亦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重要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等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65栋(均为历史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重要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等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65栋(均为历史保护建筑)。

犹太国民银行位于中央大街57号。它渗透着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有着弧线型的转角,水平横向凹线装饰的墙体。一层有着大的落地窗,二层则为饰以壁柱的竖向窄券窗,三、五相连。铁艺阳台,楼顶在转角处有一个小巧的圆形穹顶,女儿墙造型独特,檐口的装饰语言丰富细腻,建筑轮廓曲折相间,层次分明,形态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