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福州:福州花园弄·府学里

标签:
张钰哲故居董见龙先生祠罗山曾公祠千荷堂榕隐山居杂谈 |
分类: 闽都十邑 |
在今天福州市众多的里弄巷路中,与三坊七巷或者是上下杭相比较,府学里显得十分的短,约莫只有四五百米之长。但就是这么一条小巷弄,据史志记载在古代府学里包括与之相邻的府学弄,是古代州一级的官办学校的地方,而府学里则是旧府学的射圃,射箭是儒学的六艺之一。

查百度旧府学范围很大,北至今延安中学,南至圣庙路,东至花园路,西至南街(八一七北路),孔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许正因此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的纪晓岚曾经在此出任学政。

这一片近年刚刚整修,但许多老房子并不对外开放。


花园弄芙蓉园大门,花园弄的名字,就源于芙蓉园。

不少老院子,如今都成了文化产业的地盘。

张钰哲故居约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四面围墙,坐东朝西偏南,房屋为单层木构建筑,单进五间排,四房一厅。1902年2月张钰哲就出生在后厢房的小披榭中,在此生活了17年。

50年代张钰哲故居被征用,只留有五间私用,其他的变为公房。1986年,协和医院盖宿舍楼,又一半故居被拆掉了。从此,张钰哲的故居便只剩下一半了。精致的小花园成了小过道,童年张钰哲亲手栽的黄皮树、龙眼树也被锯掉了。


董见龙先生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并配有鞍式山墙。祠前有一个天井,周围是回廊围护,地面铺着条石。祠的西廊朝西开有祠门,门墙上横嵌着一块石匾额,上面阴刻着“董见龙先生祠”的字样,上方还有两行直排小字楷书:“奉旨重修”。

董见龙先生祠是为了纪念明代乡贤董应举而建的。董应举(1538年-1625年),字崇相,号见龙,连江县琯头人(当时属闽县)。年青时,勤勉好学,立志报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天启元年官太常,陈急务数件,擢太仆卿兼河南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政绩显著,又迁工部侍郎兼理盐政,巡盐御史恶其侵官,被劾罢职,崇祯初复官。在家兴利除患,与其子鸣玮,不惮烦劳,竭力开发百洞山(现在的青芝山),使众奇始出。


查百度旧府学范围很大,北至今延安中学,南至圣庙路,东至花园路,西至南街(八一七北路),孔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许正因此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的纪晓岚曾经在此出任学政。

这一片近年刚刚整修,但许多老房子并不对外开放。


花园弄芙蓉园大门,花园弄的名字,就源于芙蓉园。

不少老院子,如今都成了文化产业的地盘。

张钰哲故居约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四面围墙,坐东朝西偏南,房屋为单层木构建筑,单进五间排,四房一厅。1902年2月张钰哲就出生在后厢房的小披榭中,在此生活了17年。

50年代张钰哲故居被征用,只留有五间私用,其他的变为公房。1986年,协和医院盖宿舍楼,又一半故居被拆掉了。从此,张钰哲的故居便只剩下一半了。精致的小花园成了小过道,童年张钰哲亲手栽的黄皮树、龙眼树也被锯掉了。

张钰哲是一位在国际天文界享有盛名的天文学家。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的;由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中华”是他发现的;他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直到1986年去世为止。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张钰哲奖。

董见龙先生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并配有鞍式山墙。祠前有一个天井,周围是回廊围护,地面铺着条石。祠的西廊朝西开有祠门,门墙上横嵌着一块石匾额,上面阴刻着“董见龙先生祠”的字样,上方还有两行直排小字楷书:“奉旨重修”。

董见龙先生祠是为了纪念明代乡贤董应举而建的。董应举(1538年-1625年),字崇相,号见龙,连江县琯头人(当时属闽县)。年青时,勤勉好学,立志报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天启元年官太常,陈急务数件,擢太仆卿兼河南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政绩显著,又迁工部侍郎兼理盐政,巡盐御史恶其侵官,被劾罢职,崇祯初复官。在家兴利除患,与其子鸣玮,不惮烦劳,竭力开发百洞山(现在的青芝山),使众奇始出。

花园弄13号的罗山曾公祠,牌子上标着古迹,但看不出任何老的样子。“监狱之神”罗山曾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全国唯一现存供奉“监狱之神”的庙宇,原位于福州三山藏之一的罗山。

因城市建设需要,罗山曾公祠迁至花园弄13号,坐北朝南,楼高四层,砖混结构,红色漆门上画有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坐落于三十三天九天风火院旁。曾公祠尚存灵签101签、刻有“闽邑牢堆口”古石香炉等文物。

花园弄17号,是一家“欢喜”儿童学园。

因城市建设需要,罗山曾公祠迁至花园弄13号,坐北朝南,楼高四层,砖混结构,红色漆门上画有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坐落于三十三天九天风火院旁。曾公祠尚存灵签101签、刻有“闽邑牢堆口”古石香炉等文物。

花园弄17号,是一家“欢喜”儿童学园。

看千荷堂的摆设,应该是印务的样子。
前一篇:秋游粤西五六:肇庆七星岩(下)
后一篇:家住福州:陈兆锵故居·林纾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