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环线84:成都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标签:
懋德堂四川大学早期建筑赫斐院万德门明堂学社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四川大学,作为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1960年,原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

来这是是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大学早期建筑,其中华西校区文物建筑群由华西校区办公楼、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嘉德堂)、华西校区第二教学楼(苏道璞纪念堂)、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赫斐院)、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教育学院)、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门明堂学社)、华西校区老图书馆(懋德堂)和华西校区钟楼等8栋建筑组成。

那年来,西门关闭,走南门而入。校区内设有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药学院以及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医学前沿科学中心,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越的科研条件。

华西大学是按西方的办学理念办学,学校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所以成都人都把以华西大学和华西协合中学为中心的这一片地区叫华西坝,把华西大学以南的一片地区叫华西后坝。

华西大学的全名是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筹建于1905年,建成并开校于1910年,首任校长是毕启(1867—1954年,美国惠斯廉大学哲学博士与神学博士,1899年到中国办教育。他先在成都办小学与中学,以后办大学,一直到1946年才返回家乡)。


华西大学的全名是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筹建于1905年,建成并开校于1910年,首任校长是毕启(1867—1954年,美国惠斯廉大学哲学博士与神学博士,1899年到中国办教育。他先在成都办小学与中学,以后办大学,一直到1946年才返回家乡)。

华西大学由在成都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的4个“差会”(“差会”是基督教会负责集资、派遣传教士到国外传教的机构,派出人员不仅有牧师,也包括医生护士、教职员等),即英美会(后称中华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后称卫理公会)、浸礼会和公谊会联合创办,最早的发起人是在四圣祠行医的加拿大人启尔德博士。


华西大学不仅是成都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综合大学,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综合大学之一,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牙学院(另有神学院),但是以医科为特色,又以1917年由加拿大医生林则建立的牙科系为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在国际上素来有“东亚第一”的美誉。


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八号院)始建于1917年,属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因华西协合大学首位校长美国人毕启曾居住于此,故而得名“校长楼”。

八号院原来的校长楼,2018年列入成都市文保单位,现该建筑作为外国专家楼使用。

华西校区第十教学楼(仁德堂)。华西校区建筑群初建于20世纪初,由原华西协合大学聘请外国建筑设计师设计,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建设。


八号院原来的校长楼,2018年列入成都市文保单位,现该建筑作为外国专家楼使用。

华西校区第十教学楼(仁德堂)。华西校区建筑群初建于20世纪初,由原华西协合大学聘请外国建筑设计师设计,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建设。

合德堂,也就是第四教学楼。1915年动工,1920年建成,加拿大(英美)美道会为纪念最早到西南传教的赫斐氏所建,故又称赫斐院。建成时为物理系、数学系、农学院、宗教系教室。1921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迁入赫斐院,该楼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牙科楼,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肇基于斯,薪火相传,辉煌百年。是华西口腔作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的见证,凝聚了一个时代华西口腔人的记忆。合德堂现为美国海外留学中心。

边上的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堂),又名万德门和明德学舍,由国浸礼会万德门夫妇捐建。建成时处于华西大学西部,即今人民南路上。由于人民南路工程的需要,1960年万德门被拆除,搬迁至现在的位置。一砖一瓦,均按原貌重建。由于迁建处地面有限,原万德门背后的侧楼去掉了,楼顶上的一座二层亭楼也除去。该楼建成后即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早年华西师范学校亦设于此。该楼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

荷花池的北面是华西校区东区图书馆,两旁是第三教学楼,和第九教学楼。

荷花池的南面是钟楼

华西校区东区图书馆前身是1910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1926年由美国人赖孟德捐资后,面积为3075平方米的图书馆正式落成,并且文献数量开始不断增加。1943年在牙医学院创建牙医图书分馆,这个时候才开始有了专门针对口腔方面的图书馆。1983年在原图书馆基础上进行改建维修。

刘承钊塑像

刘承钊塑像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1976年4月9日),山东泰安人,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1946年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1950年—1951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1951年—1953年任华西大学校长;1953年—1976年任四川医学院院长;


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竣工于1924年,是美国夏威夷嘉尔生医生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又名生物和预防医学楼。嘉德堂为三层结构,门楼是典型的中式木牌坊,门厅四根大红圆柱上端有四只木刻凤凰装饰物作为支撑木,檐口造型呈波浪线效果,屋脊上立着两对咬火脊兽,有镇邪防火之意。门楼前有石梯,雕栏围护,栏杆由红沙石制成,栏板上刻有中国传统祥云图案,望柱上雕刻着一条龙,洋溢着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推崇。嘉德堂与华西协合大学另一栋楼——懿德堂外观大致相同,二者以钟楼为中轴,左右相对而立,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


华西校区钟楼,系美国医生亚克门•柯里斯所捐建。其建筑形式采纳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式屋顶(20世纪50年代改为十字脊歇山顶),楼内大钟为美国梅尼利制钟公司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专门铸造,早期由人工敲打,后改为电力,是今成都市现存唯一的机械式钟楼。

钟楼位于原华西协合大学校园中轴路的最南端,旁边是一片荷花池,对面是一条小河,河两边分列着学校的一系列主要教学楼。整栋楼是一座由青灰色石砖砌成的高台,底部有拱门,台基约5层楼高。台基上层为门楼,屋顶为歇山顶,顶脊两边各有一只跃龙脊兽。高台上方装有美国纽约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协合大学制造的大钟,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分是走时钟,每五天上一次发条,通过钟楼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分是鸣钟,每三天上一次发条,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大钟上方是一排小楼窗和西式攒尖四角塔顶。同时,钟楼里面还建有水塔,为两侧的解剖楼(今第一教学楼)和化学楼(今第二教学楼)提供实验用水。

钟楼下的华西坝,夏日里就是赏荷胜地。


钟楼位于原华西协合大学校园中轴路的最南端,旁边是一片荷花池,对面是一条小河,河两边分列着学校的一系列主要教学楼。整栋楼是一座由青灰色石砖砌成的高台,底部有拱门,台基约5层楼高。台基上层为门楼,屋顶为歇山顶,顶脊两边各有一只跃龙脊兽。高台上方装有美国纽约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协合大学制造的大钟,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分是走时钟,每五天上一次发条,通过钟楼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分是鸣钟,每三天上一次发条,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大钟上方是一排小楼窗和西式攒尖四角塔顶。同时,钟楼里面还建有水塔,为两侧的解剖楼(今第一教学楼)和化学楼(今第二教学楼)提供实验用水。

钟楼下的华西坝,夏日里就是赏荷胜地。

1954年,钟楼进行改建,成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样子。设计师是当时的四川省建设厅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古平南。与改建前相比,新钟楼钟亭与台基比例更合适,“肥瘦”合宜;引入了北京故宫紫禁城的京师端庄和皇家风范,使其更具地标建筑的气质;门楼屋顶改用故宫角楼采用的十字屋脊,四面亮山,多角交错。


第十教学楼,懿德堂,也就是苏道璞纪念堂。1939年动工,1941年落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和抗战内迁至蓉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资修建,为纪念来华已故英国化学家苏道璞博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现为华西药学院使用。


校园内的公园,月荷池。

北面的懋德堂,系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捐建,两层楼,建成后即为图书馆及博物馆,现为华西医学展览馆。

懋德堂内部(图片来自网络)


校园内的公园,月荷池。

北面的懋德堂,系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捐建,两层楼,建成后即为图书馆及博物馆,现为华西医学展览馆。

懋德堂内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