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环线61:荥经·姜家大院

标签:
荥河经河民主路“裕兴号”茶厂裕国兴家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开善寺,带着荣光,还在继续它的传奇。不过,尚有遗憾的是开善寺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寂寞”,
前来观赏的游客不算多。开善寺边的廊桥,应该也是近年的作品。
荥经县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盆周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河流切割强烈,岭谷高低悬殊。全县最高处在西部牛背山,那曾经是驴友的圣地。

截至2023年末,荥经县常住人口13万人,在四川算是人口小县。


截至2023年末,荥经县常住人口13万人,在四川算是人口小县。

荥经河水系,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流域水系呈树枝状,河网水系发达。最后汇入青衣江。

荥经县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二级、三级文物238件,是四川省的文物大县。

县里的老街巷,还是上世纪的风貌。


荥经县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二级、三级文物238件,是四川省的文物大县。

县里的老街巷,还是上世纪的风貌。

民主路种植着不少桂花树、橘树、苹果树、桃树、银杏,大多隐藏在房前屋后。
姜家大院位于民主路187号。大院最初由明末当地徐姓土司所建,清道光年间卖于姜家先祖,几经改建,成为川藏线上名噪一时的“裕兴号”茶厂旧址,算下来有170年历史。姜家大院正门两侧挂着一副楹联:“裕国原从商贾富,兴家唯望子孙贤”。

大门边上居然还有这小小的菜园。


大门边上居然还有这小小的菜园。

这是川藏茶马古道上难得保存的清代豪宅旧址。这座幽深大院,承载了一代茶商巨子前赴后继的艰难世象,也铭刻着汉藏边茶贸易的峥嵘风骨。推开窄窄巷子里的那扇木门,一个看上去已颓旧的大院呈现面前。

姜家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为主要朝向,平面中心轴上有一个龙门,两个天井、两个过厅、一个主房。

现今,这里面还有姜家后代居住。曾经,大部分的房间是其他家庭据此。


姜家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为主要朝向,平面中心轴上有一个龙门,两个天井、两个过厅、一个主房。

现今,这里面还有姜家后代居住。曾经,大部分的房间是其他家庭据此。

姜家大院是典型的木结构穿斗式结构,懂行的人说,屋面荷载和楼面荷载,由桷角及楼板传递给檩条,再由檩条传给木柱,木柱再将荷载通过柱基传达到地基,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

中间一进为堂屋,堂屋两侧为主居室。堂屋的开间相对两侧的住房稍大一点。


中间一进为堂屋,堂屋两侧为主居室。堂屋的开间相对两侧的住房稍大一点。

昔日堂屋的主要用途是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婚嫁大典等大型活动,也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场所。主居室只有当年的长辈才有资格居住,厢房则供子女居住或接待客人。这种布局设计,体现了古时巴蜀“正堂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出灾”的建筑思想。清光绪二年(1876),知县彭祖寿为姜氏题写的“庆有福”匾额则原貌依在。
据介绍我们得知,姜家发迹很早,明末清初,人口大量迁徙入川,姜家一世祖姜加有经由湖北麻城孝感来到今四川眉山洪雅,先以做银匠、开银铺为生,经过努力,生意慢慢做大。
大院仍保留清代“裕国兴家”的楠木牌匾。“裕国兴家”四字写得遒劲有力,雄健流畅,这是清末荥经县官洪芝厚为姜家大院题写的。裕国兴家,既是姜家大院当年的立身之本,也是雅安地区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从门、窗、檐石上的雕花图案,仍能看出过去姜家的富贵。




从门、窗、檐石上的雕花图案,仍能看出过去姜家的富贵。



姜家于清朝嘉庆时期以华兴号始办边茶生产,所生产的砖茶很合藏族同胞口味,其品牌“仁真杜吉”在涉藏地区很受欢迎,这让姜家富甲一方。鼎盛时期,姜家每户按人口分米、油、菜金,在街面的所有商店,都分发有姜家的账本,姜家人只需签字消费,不需要付钱,到月底时,凭姜家人的签字,由管家按时结账。这种敞放式管理,为姜家家道衰落埋下了伏笔。


前一篇:川西环线60:荥经开善寺博物馆
后一篇:川西环线62:雅安西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