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七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标签:
广东省农民协会番禺学宫彭湃国共合作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广交会多次经过这里,都没有进门参观,一是时间关系,二还是当年需要门票,嘿嘿。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三门石牌坊式的建筑,雕有云龙饰纹,门翼为红砂岩石砌的高墙。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侧的两廊、两庑、明伦堂等组成。所以走进来就感觉进了孔庙。泮池拱桥为单孔石拱桥,泮池为半圆形水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农讲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共举办了六届农讲所,前后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其中,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届由毛泽东任所长。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第一任主任。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


番禺学宫大成门。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是广东省著名的三大学宫。现在的学宫格局则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道光十五年学宫又重建。


1926年5月3日,为了迎接北伐战争,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在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林伯渠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广东继续开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共设25门课程。周恩来、彭湃等先后担任授课。
第六届农讲所较之前五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有学员327名,中途退学9人,有318人结业。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讲习所。

番禺学宫大成门。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是广东省著名的三大学宫。现在的学宫格局则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道光十五年学宫又重建。

大成门为草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架梁分心用三柱。檐下施单翘双下昂踩斗拱,屋顶用黄色琉璃瓦,正脊灰塑之上为石湾文如壁造的二龙戏珠琉璃脊。
大成殿是讲习所的课堂,建在1.55米高的石台阶上,四周均砌以石栏,殿前月台宽阔,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脊饰以二龙戏珠,灰脊有福、寿、花鸟纹样和“光绪戊申”等字样。檐下为单翘双下昂七斗拱,额枋彩绘云龙图样。


农讲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一、二期在越秀南路原“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期在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六期人数最多,故移至现址开办。

东西的廊房

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



东西的廊房

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


崇圣殿原名启圣殿,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现名,主祭孔子五代先祖。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于地平台上。前有月台,十九架用三柱并后墙承重,歇山顶,夔纹双鳌鱼火珠脊,盖黄色琉璃瓦。整座大殿显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毕业之前还到广东海丰参观和实习。这届农讲所还编印了《农民问题丛刊》52种,毛泽东为此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学员于同年9月毕业后回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我还顺路参观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这里不接受单个游客参观,必须团体预约。
1924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镇压了商团叛乱后,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楼房被没收归革命政府。农民运动讲习所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迁到这里,续办了第三至第五届。1925年5月1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