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六四:从化钱岗古村(广裕祠)

标签:
赵佗归汉陆秀夫广裕名宗古城堡式村落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广州有1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其中唯有陈家祠和广裕祠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我们前一天从乳源大峡谷就到了清远市区入住,这天上午就从清远来从化。我们的目标是广裕祠,全称“陆氏广裕祠”,位于从化区太平镇钱岗古村。我们车子就停在村里的震明门附近,这是古村四个门之一,门由“二重门”构成,第一重是由十几根粗重结实的枕木组成的“趟栊门”,第二重才是厚实的硬木双扇门,落联“震阁凌云横古洞,明门捧月照清溪”。
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后来,陆秀夫后人陆从兴从珠玑巷辗转南下,定居钱岗村,其后子孙绵延,逐渐形成一个以陆氏为主的古城堡式村落。

很快就看到广裕祠了。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次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断代标尺”。广裕祠在2000年至2003年的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现,当地投入百万巨资“修旧如旧”重新修葺。

广裕祠依地势而建,坐北向南,面宽三间、第一进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两头广门共立日柱,承11架梁,为抬梁式梁架,外檐柱为花岗岩石柱,下承花岗岩石柱础,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梁。前堂立柱柱座为六面金钱形红砂岩,这是明代风格。大门门槛有一米高,人要侧身艰难跨过。

祠堂上挂“陆氏广裕宗祠”。门联是:“诗书开越”、“忠孝传家”,高度概括了一段与民族生死存亡、山河破碎有关的辛酸历史与陆姓家庭有关的丰功伟绩。门口坐的几位老人家很热情和我们打招呼。

进门时天井及东西廊,第二进中堂,堂内安放的陆秀夫雕像。


很快就看到广裕祠了。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次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断代标尺”。广裕祠在2000年至2003年的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现,当地投入百万巨资“修旧如旧”重新修葺。

广裕祠依地势而建,坐北向南,面宽三间、第一进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两头广门共立日柱,承11架梁,为抬梁式梁架,外檐柱为花岗岩石柱,下承花岗岩石柱础,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梁。前堂立柱柱座为六面金钱形红砂岩,这是明代风格。大门门槛有一米高,人要侧身艰难跨过。

祠堂上挂“陆氏广裕宗祠”。门联是:“诗书开越”、“忠孝传家”,高度概括了一段与民族生死存亡、山河破碎有关的辛酸历史与陆姓家庭有关的丰功伟绩。门口坐的几位老人家很热情和我们打招呼。

进门时天井及东西廊,第二进中堂,堂内安放的陆秀夫雕像。

走过三角顶的穿堂——这种具有浓郁南方风格的形制,就来到第三进的祖堂。
第二进的天井比第一进小一些。
祖堂立柱柱座为上碗下钟的鸭屎石,这是清代风格。祖堂立6根木柱,

左墙挂陆秀夫画像。对于800年前的古人样貌,陆氏后人也无从考究。潮汕有陆秀夫一脉,当得知钱岗一脉苦寻画像,旅泰华人宗亲陆锦清联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翻印,最终得到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陆秀夫像。

这里也有红色标语。

陆秀夫后代介绍


左墙挂陆秀夫画像。对于800年前的古人样貌,陆氏后人也无从考究。潮汕有陆秀夫一脉,当得知钱岗一脉苦寻画像,旅泰华人宗亲陆锦清联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翻印,最终得到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陆秀夫像。

这里也有红色标语。

陆秀夫后代介绍

钱岗村始建于宋代,先后有钱、谭、张、冼、沈、刘、叶七个姓,其因钱氏开基而得名。一百多年后,一支陆氏族人举家从珠玑巷南迁钱岗,在冼姓人家旁边安顿下来。
古村的北门,看过去比较残破。北门名“镇华”,落联“镇国维新横碧海,华楼耸翠乐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