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〇一: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清真先贤古墓

标签:
三元古庙回回坟伊斯兰墓葬宛葛素墓鸦片战争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小时候读书,课本上的鸦片战争,就说到广州三元里平英团的事。这回来广州补看国保,就从三元里看起。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定位于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北的三元古庙。此遗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誓师的地方。

炮台火药缸

三元里民众抗英,以庙内的三星神旗为指挥旗。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存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存有重修三元古庙碑志一块,这块碑志刻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三元古庙较早的文字记载。

三元里抗英油画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的城防火炮。

三元古庙为二进四合院布局。古庙坐西朝东,中隔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石脚,正脊饰琉璃鳌鱼宝珠,四壁上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和图案。

殿内正中供奉披发跣足,手执宝剑的真武大帝像,神龛两侧陈设钟鼓。古庙前廊及内部四壁都绘有壁画及图案花纹,具有浓厚的广州清代祠庙建筑特色。

墙上壁画不知道是不是李白醉酒

天井加了盖


殿内正中供奉披发跣足,手执宝剑的真武大帝像,神龛两侧陈设钟鼓。古庙前廊及内部四壁都绘有壁画及图案花纹,具有浓厚的广州清代祠庙建筑特色。

墙上壁画不知道是不是李白醉酒

天井加了盖

侧房成了三元里抗英展示厅。

炮台火药缸

三元里民众抗英,以庙内的三星神旗为指挥旗。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存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存有重修三元古庙碑志一块,这块碑志刻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三元古庙较早的文字记载。

三元里抗英油画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的城防火炮。

清真先贤古墓,古称“回回坟”,位于广州解放北路,是唐朝时期的古遗址。入口处有“先贤古墓道”的石牌坊。石额上下和次间均刻有阿拉伯语。中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远涉重洋莅临东土先哲毕生传圣教,阐扬经训理通西域穆民万世仰高风”。牌坊背面石额均为阿拉伯文。
清真先贤古墓唐贞观三年(629年)所建,是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也是阿拉伯地区以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穆斯林墓葬。相传伊斯兰教传教士宛葛素(又译苏哈白赛)在广州逝世后,葬于此。

道旁不远,有清宣统二年的“一门忠孝”坊。是为纪念咸丰年间广州驻防汉军将领杨靖及其子杨朝生而建。


道旁不远,有清宣统二年的“一门忠孝”坊。是为纪念咸丰年间广州驻防汉军将领杨靖及其子杨朝生而建。

墓地最北端的杨忠夫妇合葬墓是家族墓中最大的一座,应为杨氏先祖。杨忠墓为抄手墓形制,设两层护岭,护岭正中一层装饰浮雕云纹和阿拉伯文,二层雕“奉天诰命”石牌。杨忠墓前还有其余十墓,均为杨忠后裔。各墓形制相同,均为略呈半圆柱的棺椁造型,墓前镶嵌石碑,刻墓主名讳、官职、生卒年月等。


先贤墓道旁,还有为数众多的穆斯林墓葬,多为家族墓地。

宛葛素墓位于墓道中部西侧,庭院式布局。青砖砌筑,与围墙、厢房融为一体,

古墓大门为广府传统的寺庙、民居样式,门额书“清真先贤古墓”,门额上的壁画和灰塑均为花草纹样,体现了伊斯兰教不以人物作为装饰的基本原则。

门内为房屋合围成的庭院,庭院正中建有单檐歇山顶的拜亭,拜亭为典型广府样式,体现了阿拉伯和中国的丧葬习俗、建筑艺术的结合。拜亭内外满挂清朝、民国时期的牌匾。

先贤井


宛葛素墓位于墓道中部西侧,庭院式布局。青砖砌筑,与围墙、厢房融为一体,

古墓大门为广府传统的寺庙、民居样式,门额书“清真先贤古墓”,门额上的壁画和灰塑均为花草纹样,体现了伊斯兰教不以人物作为装饰的基本原则。

门内为房屋合围成的庭院,庭院正中建有单檐歇山顶的拜亭,拜亭为典型广府样式,体现了阿拉伯和中国的丧葬习俗、建筑艺术的结合。拜亭内外满挂清朝、民国时期的牌匾。

先贤井

高风仰止牌坊后,是一条两侧设有石栏杆的甬路,甬路的尽头即为宛葛素墓。墓室相传为唐贞观三年(629年)所建,坐北向南,外观上圆下方,穹窿顶,为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圆拱顶建筑,边长约6米,墓室正面开一小门,门额上书“宛葛素墓”
前一篇:新年伊始:福州鳌峰坊
后一篇:秋游粤西〇二:广州兰圃